我的亞運故事㊹
袁由敏:錢塘“潮涌”匯聚亞運激情
“整個方案的改進完善過程就像是游戲中的打怪升級一樣。”近日,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設計事務所內,作為杭州亞運會會徽主創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南特設計聯合學院院長袁由敏笑著回憶道。
袁由敏接受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 艾宇韜攝
2018年1月29日,杭州亞組委向全球公開征集杭州亞運會會徽的設計方案。通告一經發布,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省、市和自治區,甚至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設計師的踴躍投稿。最終,一份名為“潮涌”的設計方案從4263件作品中突圍,最終獲得了亞組委各領域專家的青睞。
作為方案的主創人員,袁由敏在得知入選消息后,懷揣著參與地方文化建設、展露專業知識的初衷,全身心投入到設計方案的再完善工作中。從完成初稿到修改匯報,前后經歷了六個多月時間。
杭州亞運會會徽設計方案。人民網記者 艾宇韜攝
亞運會不僅是體育賽事,也是城市文化活動的組成部分。袁由敏介紹,杭州擁有良渚文明、運河文化、西湖風光、擁江發展的歷史底蘊,處處離不開水的故事,而在中國人的繪畫書法中,線條是中國人擅用的藝術語言形式。基於這樣的考慮,袁由敏及其團隊在設計杭州市重大活動的形象時,通常採用線條的方式來表達,致力於形成杭州視覺形象的大數據,“這個大數據是知水的、線性的、東方的、智慧的、詩意的”。
工作中的袁由敏。人民網記者 艾宇韜攝
關於如何平衡競技體育的力量感與江南詩意的柔和感,袁由敏分享了自己對競技體育之美的獨到見解。其一是一百米沖刺、五十米自由泳等賽事展現出來的速度之美,其二是藝術體操、太極拳等項目呈現出來的柔和之美。
據介紹,中國文化主張對軟實力的追求,注重動靜相宜,在緩慢變化中實現存進的表達。另外,在一快一慢之外,還包含有智性之美,這體現在所有斗智斗勇的比拼之中。“這三者的關系,讓體育賽事不再是簡單淺顯的正面交鋒,而成為了整體關系的綜合協調。”袁由敏表示。
“好的文化,不會過度描繪自己,就像上善若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一個城市未來的文化遺產,應該有其功能與視覺上的辨識度。”基於這樣的考慮,袁由敏既追求像陽光空氣一樣從容淡定、具有日常感的設計風格,又力圖實現視覺形象可辨識度方面的創新。正如他所言,“所謂‘創新’‘創造’,就是在人們從來沒有認知的記憶上去入手。”
杭州亞運會會徽設計草圖。人民網記者 艾宇韜攝
袁由敏認為,大型體育賽事的主角不僅僅是組委會工作人員、運動員、裁判和志願者等服務團隊成員,實際上每一出精彩絕倫的“好戲”背后都有眾多力量在支持。設計師作為其中之一,能夠將重大賽事的體育精神與地方人文結合起來,實現視覺可視化,從而通過一系列形象將杭州乃至中國對當下體育賽事的認知進行清晰地表達,而在籌備、舉辦的過程中,杭州的城市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檢驗與宣傳。
“亞運會不僅僅屬於全體杭州人,而且也是在杭州舉辦的全體亞洲人的文化盛事。”袁由敏認為,在這場賽事中,杭州作為容器而存在,“最好的容器就是玻璃杯,本身並不重要,但能讓人清晰地看到裡面的飲料。”
杭州亞運會會徽主創團隊成員方宏章介紹歷次設計方案。人民網記者 艾宇韜攝
回首亞運會會徽設計過程的點滴,對於其作為彰顯亞運精神載體的歷史使命,袁由敏坦言,好的設計為整個賽事的宣傳、運轉、推廣、后期整理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但主體仍然是體育賽事本身,以及所有熱愛體育運動的觀眾。(艾宇韜、谷子軒)
往期回顧:
我的亞運故事㊵︱婁雨風:巧用“數字化” 為亞運保障工作提質增效
我的亞運故事㉜︱陳佳瑩:從G20到亞運會 西湖女子巡邏隊逐光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㉔︱羅欣:從“運動員”到“教練” 為孩子種下“亞運種子”
我的亞運故事⑰︱鄭紅梅:“數字化”+“機械化” “紅旗班”高效保障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語小課堂為好客杭州“打call”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