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关注】记者“体验360行”系列(46)
铁道线上的“长征”
2013年07月19日08:52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 “您是做什么的?”乍然相识,人们大都会抛出这样的话题。 或许您正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儿,拿着微薄的薪酬,经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或许,您正操持着一门后继乏人的手艺,忍受着萧条与孤独,却仍然选择了坚守; 或许,您正从事着一个新型的职业,在炫目的职场上创造着大量的财富,享受着妒羡的目光。 或许,您只是“朝九晚五”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 “360行,行行出状元”——不是高薪的职业才显得尊贵,不是炫目的职场才显得伟大。不同的职业,背负着不同的责任,承受着各自的艰辛。无论您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恪尽职守、躬身奉献,您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多一点体验,多一份理解。从今天开始,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将按照报社“走转改”部署,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零距离地倾听、感知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希望您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的脚步…… |
![]() |
在给铁轨做检查的“巡道工”何林苗 |
体验职业:铁路线路工
地点:铁路杭州工务段艮北巡养区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他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而此时,列车也会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这段文字是否让你似曾相识?没错,这是北京2012年的高考材料作文,脱胎于“铁路巡道工”老计的一段真实故事。无论你是否真的接触过他们,铁道线上那孤独的身影,早已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说是巡道工,但实际上已经没有这个工种了。“虽然还是做的‘巡道’的工作,但他们现在统一叫‘线路工’了。”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杭州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傅贵兴告诉记者,线路工是负责与铁路地面有关的所有的内容,“巡道工”主要针对铁轨。虽然名称改了,但他们依然要做巡道工作,由经验丰富的至少达到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带记者的是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艮北寻养区何林苗和祝永刚两位师傅,一个46岁,一个51岁,参加巡道工作都在二十个年头左右。常年的户外工作把他们晒的有些黑,体型有些瘦,但给人的感觉很干练。
他们目前工作的艮北寻养区有十三条股道,也就是十三条铁路,之间相互交叉串联,构成较为复杂,连接点也是问题易出的地方。
他们刚参加工作时都是单枪匹马,现在他们开始了合伙——根据铁道部的要求,巡道要两个人同时参加,一个负责巡道,检查和维护股道(铁轨)上出现的问题,一个负责看护,保持和车站的联系,观察前后来车,保证巡道工作的安全进行。
有备无患
夏日,太阳早早起床,用他过度的热情炙烤大地,刚起床都会感到闷热。阳光直射之下,皮肤会火辣辣的疼,而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铁路线路工人们却只能在阳光下工作。
在铁路沿线,为了保证司机有更开阔的视野,不能出现树木的遮挡,在艮北寻养区横跨几十米的范围内,只有在最边上的防护网边种了一排蔓生植物,其余地方除了铁轨、水泥枕就是石子了,没有一丝阴凉的地方——曾经顽强的从石缝中长出的野草都被他们按规定一一拔除了——他们的工作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能为他们稍挡挡太阳的,是一顶田间劳作时戴的草帽。即使如此,也只是寻养区的站里面才有这项特权,如果进行正线巡查,必须要佩戴安全帽。
早上七点,何林苗和祝永刚与其他线路工们集合在一起,听工段长分配当天的任务和注意事项,这份计划,他们需要提前一个月上报给车站,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必须按时按量完成。这天何林苗巡道,祝永刚负责看护。
见到记者,何林苗皱了皱眉头:“你穿短袖可要受罪了,户外工作,尤其是夏天,防晒更重要,你这样,一两天还好,时间长了,胳膊要晒掉几层皮的。”
转眼间,他们换好了衣服,是那种常见的橘黄色长袖外衣,样式和环卫工差不多,祝永刚的背后有“看护员”三个字,他们说最初也是有短袖的,但太晒没人穿,后来就只发长袖了。他们的衣服在记者看来明显有些偏大,松松垮垮的。“稍大的穿着凉快,风能从衣服缝钻进来,出汗衣服也不会粘在身上,干活也利索。”何林苗说。
打开灰色的帆布包,里面五脏俱全——扳手,旗子,响墩,手套等,还有各种不同规格的螺栓和螺母。工具包是头一天打理好的,他们说这样可以随时投入工作,不会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即使配件很重,他们也会坚持每样至少带一份。“万一急用你又没有,那就糟糕了。”何林苗说。他们是线路工中最全能的人,所有的活计都要聊熟于心。
应急用的响墩装在一个小铁盒里,用的时候把这个红色的拳头大的小家伙放在铁轨上,随着列车带来的震动,会发出响亮的声音。何林苗说没怎么用过,更不想用。他们的字典里,对列车事故的定义比我们日常理解的要更广泛,线路出现状况造成的紧急停车本身就是事故,就是他们的责任。“巡道巡道,主要在‘巡’上,以‘防’为主,要把事故消除在萌芽阶段,哪能让他出事?”说起工作,他们的表情很严肃,毕竟一旦使用就代表线路出了问题,需要紧急停车进行处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大事故”。虽然及时处理这样的事故会得到上级的表彰,但他们摆摆手,“还是不要的好”。安全、平稳、不出事,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在他们两人的包里有一件相同又不同的“装备”——手套。祝永刚的手套是白线手套,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颜色暗淡了很多,却是洗得干干净净,何林苗的手套就不同了,是那种又厚又大的款式,由于常年拧螺栓,上面的油污已经洗不掉了。记者试戴了一会,没几分钟,手心就有了汗意。何林苗却说这种手套好,隔热,不会被铁制工具本身的温度影响。看护员的手套主要还是防晒,另外还要方便写字记录。
相对来说,“看护员”的行头不多,因此带水的任务就交给了祝永刚,“白开水不解渴,得泡茶才好,一天喝3、4升都不够。”祝永刚说。长年下来,他们用的白色半透明的塑料杯早就发了黄。
7点半,一切准备就绪,何林苗扛起他那有一米长手柄的大扳手,顶着草帽,和祝永刚出发了。
心灵孤岛
巡道是项重复性非常高且极其枯燥的工作,劳累且不说,单是天天只能与铁轨打交道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了。虽然目前由单人巡道改成两人巡道,但为了保证工作和安全,俩人有明确的分工,走路都分一前一后,除了遇到技术困难,个人无法解决时,才会有简短的交流,其余时间,除了能看到一个背影,依然是孤单的一人。
尤其是巡道过程中不能分心,需要全神贯注,因此他们几乎不进行交流。
开始的几年,每次巡道回来,他们都会拼命找人说话,来排遣心中的孤单。“说啥不重要,就是想找人说说话”祝永刚说“后来?后来习惯了。”他挠挠头。
日复一日,他们就在沉默中默默坚守,让他们沉默了许多。对他们来说,这份工作早已超越了工作本身,用他们的话来说,“这辈子也就做好这一件事了”。
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起来了,天气预报报出了37.8℃的高温,烈日下的温度早已超过了40℃,在天还没有达到最高温“凉爽”的上午,他们随身带轨温计测量,轨道温度显示已经有50℃。
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气,他们不仅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避暑,反要顶着太阳出门。
“气温过高容易产生涨轨,铁路一变形,你让车怎么跑?到时候就出轨了。”何林苗说。“就像木桶一样,即使一个螺丝没拧好,整个线路都会受影响,不能留短板。”
其实,不光是没拧好的原因,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天气热时螺母的孔会变大,且幅度稍高于螺栓,本身就会产生缝隙,列车在上面驶过,长时间的震动会让这条小缝变大。
不光是螺母,脆弱的夹板更是如此。一些平时可以忽略的小损伤这时有更多隐患,容易出现裂缝,超过一定大小就必须更换,祝永刚更换的最快时间是4分半不到,因为那次调度站给他的安全工作时长只有5分钟。
“4分20多秒做完的,心里急,但再急也不能出错,一边一个螺栓必须拧紧,列车过去后再找机会拧上其他四个螺栓。”另外几个螺栓平时基本不起作用,但是需要一份防范。
“天这么热……”休息时,记者提出疑问。
“热怎么办?活总要干。”何林苗说,“往大了说是为了乘客的安全,往小了说不能砸了自己饭碗不是?”
“对付高温,就只有多喝水了,一天少说也得3、4升。带不了那么多,只能省着喝。”祝永刚补充。车站有准备祛暑的药品,他们会带一些出门。太热的时候,他们也会在墙根或树荫下躲上几分钟,“缓缓就得出来,巡不完不安心呐。”
简短的休息后,他们再次上路了。远远看去,阳光炙烤下的轨道开始有了虚影,可他们行进的背影和步伐却依然那么坚定。
漫漫长路
由于牵涉到安全操作,巡道工作只能由熟练的工人进行,至少要达到中级工,且进行过严格的培训,还要经过考核才能在线路上进行实际操作,记者全程只能用眼睛和镜头记录。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何林苗才“不情不愿”地把他随身的工具包“借”给记者。不重,该不到十斤,这是记者的第一感觉,可没半个小时,肩膀就开始发酸,连忙换到左肩,可更不堪。
看到记者有些吃不消,何林苗抢回了他的工具包。“说了你受不了,老人家讲‘远途无轻担’不是随便说说的,说记者要‘铁肩担道义’,你这修炼还不够啊。”何林苗跟记者开起了玩笑。“我们习惯了,算是另一种‘铁肩’了。”
虽然这样说,但之后与傅贵兴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每个巡道工都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炎,“算是一种职业病吧”。傅贵兴讲,坚强的巡道工们不愿说出来去博得别人的同情,因为那样也解决不了问题。
“铁肩”只是基础,“火眼金睛”才是他们“吃饭的家伙”。
抬头看一眼轨道是否笔直,低头看螺栓螺母是否松动——这就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看似轻松,要做好却并不容易。
“w”型的链接铁中间多抬起几毫米,螺母少拧了半圈……这些在我这外行眼里根本就区别不来,但他们眼中一点小小的瑕疵都一清二楚。
“这个松了一圈半,拧五下。”只一眼,何林苗就给螺栓下了诊断。取下肩头扛着的大扳手,一扣一紧,扳手的虎口就牢牢锁住了。握住长柄末端紧起了螺母,他的动作幅度很大,每次都在120°左右,五下,差不多正是一圈半,再看过去,已经拧的紧紧的,和其他螺母一样了。动作看似简单,但没有多年的经验与积累,要做好并不容易。
在他们的指导下看了2个小时后,记者有了些小“心得”,自告奋勇走在前面。5分钟,记者发现了3个需要“加工”的地方,却不想还是有2处遗漏。即使这样,他们依然笑着说“不错了”,这个工作本就不是“新人”可以干的,靠的是时间积累下来的经验,多年坐下来,他们练就了一幅“火眼金睛”。
对于何林苗和祝永刚来说,现在的生活规律了不少,前些年进行的轨道升级,把他们从区间内撤了下来,现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区(车站)完成。这让他们特别开心。“可以走在枕木上。”
走在枕木上并没有他说的那么舒服。新修的铁路全部采用水泥枕木,踩上去硬梆梆的,加上枕木并不是很宽,踩上去脚尖和脚后跟都会部分悬空,咯的有些难受。记者跟他们走了半个多小时脚就开始发酸,时间再长一些果真如他所说“麻木”了。
“麻木就好了。”祝永刚说。
麻木了还好?我很疑惑。
原来,之前在区间段巡道时是不允许走在正线上(轨道上)的,也不能走在轨道中间,能走的是铺满碎石子的路基,走上去更不好受,记者试着在上面走了不到500米脚底板就生疼的难受,赶紧回到了“麻木”的枕木上,确实“舒服”多了。祝永刚说穿上厚厚的鞋垫会好一些。他笑着说自己“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怎么走都不会累”、“参加竞走都没事”。按规定,20分钟走一公里,太快容易疏漏。但就是这缓慢的前行,也走出了漫漫长路。
记者稍稍估算了一下,按每天工作7、8个小时,即使只计算工作日,何林苗这二十年下来,绕地球都有快三圈了。
记者手记
来自平凡的感动
北京2012年高考作文选择的“老计”的故事很平淡,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向路过的列车送以安全的信号。然而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坚守,正是那份平凡让我们久久为之侧目。
如老计一般的何林苗和祝永刚都是铁路干线上平凡而普通的一员。在一天不停的行走中,记者感受到肩疼、脚痛等各种不良反应。当记者向他们说辛苦了的时候,他们只是平淡的说这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的确,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名垂青史的事迹,日日夜夜所做的都是他们所谓的“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无私与奉献;没有悠闲和安逸,只有紧张与忙碌;没有激情和浪漫,只有清苦与平淡。正是他们从不叫苦叫累、任劳任怨的守护,托起了近10万公里铁路的安全,让我们能放心出行。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许多工作都交由机器完成。铁路干线上也是如此,如今,正线上的巡道的工作已经交给探伤车来做,巡道工们被边缘化了不少。机器的加入,可以节省人力的投入,它针对不同地区和情况设计的各类探伤车能更清楚的检查铁路所出现的问题,并通过系统的记录和回放,让人在千里之外就可以轻松获悉情况。
但机器终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检测,且尚不足够灵活,修复的工作依然需要人来完成。在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学习探伤车操作时,他们主动留了下来,选择了坚守正如何林苗说的:“活总得有人干。”
对于铁路系统来说,不止巡道工,电力、信号等等也都由人来最终完成,他们付出的劳作我们可能不能直接目睹,但他们的辛勤的付出才换来我们安逸的出行。再扩大一步,环卫、交警、公交车司机等也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年复一年的做好这件事。这些平凡的人们的平凡劳作,在日复一日中早已变得不平凡。
坚守,是一种品格。
坚守,是一种激情。
坚守,更是一种力量。
为他们的坚守,让我们默默喝彩。
![]() |
出门要先泡上茶水,常年下来,杯子原本的颜色早已看不到了。 |
![]() |
当有高速列车经过,他们都要远距离避让 |
![]() |
记者与何林苗(左)和祝永刚(右)行走在铁路上 |
- 原创推荐
- 风情小镇
- 旅游频道
- 图说中国
- 热点推荐
- 环球博览
- 图说浙江
- 人民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