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一生一事一叶茶

沈小玲
2021年04月21日08: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徐月琴看邵彩玲烫杯,倒水,泡茶,温水渗入茶叶的每一个细胞中,叶子又恢复了在茶树上刚冒出来的模样。

  徐月琴端起茶杯,深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抿了一口茶。瞬间,清香和甘甜都入口了。

  这茶,是邵彩玲刚刚炒出来的。

  一

  邵彩玲是土生土长的龙坞茶镇里桐坞村人,共产党员,今年61岁。

  龙坞茶镇本名叫龙坞镇,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角,离市中心大约15公里,下辖11个自然村。连绵不绝的茶山茶园四季郁郁葱葱,温柔地环抱着每一个村庄。这里是西湖龙井茶最大的产区,有“万担茶乡”之美名。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习惯不叫行政地名龙坞镇,而是叫龙坞茶镇。

  里桐坞村在西湖龙井茶还没出名前就开始种茶树了,家家户户都有茶园。种茶,采茶,炒茶,卖茶,修茶枝,捉茶虫是茶农们一年的工作。

  邵彩玲的祖辈都是茶农。“女人采茶,男人炒茶”是茶农家庭的基本分工。年轻时,邵彩玲常常参加采茶比赛,如果没得第一,绝对会是第二名。问起邵彩玲采茶的水平,她会很自然地说:“跟姆妈学的,我出生没几个月,姆妈就背着我去采茶了,采茶就像说话、吃饭一样习惯。”

  邵彩玲做事麻利。她采茶是两只手同时采的,她的双手在茶树的枝顶上像织布的梭子一样飞快移动着,来回不停地把茶叶往竹篮里放,没多少工夫,篮子里的茶叶就明显地升高了。

  二

  30年前,邵彩玲从青岛卖茶回来,发了高烧。病好后,走路却不方便了。她没有办法再去采茶和卖茶。于是,就学炒茶。

  邵彩玲永远记得最初炒茶时,右手烫出了27个水泡。

  “那真是泡裹泡啊。”她伸出右手,左右翻转了一下,好像还可以看到27个水泡的印记似的,随即爽朗地笑了。

  炒了一年又一年,积累了许多经验,她边干边摸索边比较,最后还学会看茶了。只要看一眼茶,她就可以大致判断出炒茶人的火工怎么样,知道炒茶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西湖龙井茶的十大技艺在邵彩玲的手掌心运转自如,她成了西湖龙井茶高级炒茶技师、杭州市能工巧匠。

  “炒茶时,尽量不要说话,说话和不说话,炒出来的茶是不同的。”

  “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炒出来的茶口感就不会好。”

  这些都是她的炒茶心得。

  当她的炒茶技艺名声在外后,许多年轻人不远千里从绍兴、丽水、温州,甚至是云南、贵州等地慕名而来,她一概不收学费,免费传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的炒茶技艺,已经带出了好些弟子。

  常有人问邵彩玲:现在,你女儿长大了,你的炒茶技艺后继有人了。

  每每听到如此发问,邵彩玲会笑着说:“手艺不一定只传给自己人,还得传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也要传给那些真心学习的人。”

  对于妈妈把炒茶技艺传给谁,邵彩玲的女儿一点都不计较。她也跟妈妈学炒茶,还经常把自己炒的茶和妈妈炒的茶混着摆放,让客人挑选品尝。当客人喝完茶,说“不错,有邵老师的水平”时,她就开心得像小孩子一样,连声说:“还没到火候,还没到火候呢。”

  三

  2005年,响应国家“农业开发,荒山变茶园”的号召,邵彩玲和丈夫商兴农在龙坞镇的长埭村拓荒,开辟茶园,种植茶树。

  夫妻俩承包了100亩荒山。整整5年,他们吃住全在山上。

  理灌木、斩荆棘、拔杂草、清乱石、修梯田、筑水沟,在一垄垄标准的茶田上扦插茶苗,深耕,肥田,改良土壤等等,茶园开垦的工作一项不落。

  每每到旱季,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到山脚挑水,上山浇水。傍晚,趁地面不太热了,再去挑水、浇水。新茶园最怕下大雨,茶树未站稳,雨水一冲,泥土就会少一大片。有一次下大暴雨,茶园的泥土裹着茶树像泥石流一样灌下来,还把山脚人家的菜地淹了。

  第二天,他们向人家赔礼道歉,再一筐一筐地把冲下来的泥土从菜地里挑回茶园里,等气候合适了,继续种上茶树。

  培土,施肥,剪枝。剪枝,施肥,培土。周而复始,茶园一年一个模样。

  3年后,茶园渐渐葱茏。茶山的水土总算固定住了,再也看不到裸露的石块。

  第四年起,陆陆续续开始采摘茶叶。

  第五年,茶园里的每一株茶树都精神抖擞,笔挺地深扎在逐渐肥沃的泥土里。

  邵彩玲夫妇每天像蜜蜂采蜜一样在茶园里忙碌着,看着茶园一天天绿意盎然,他们像是吃了蜂蜜一样,有说不完的甜蜜和喜悦。

  常年体力透支,邵彩玲病倒了,在开辟茶园后第六年,她被查出得了全球仅百例的罕见癌症。但哪怕是在病中,邵彩玲依然舍不得离开茶叶,时常要把心爱的茶叶摸一摸,看一看,才觉得心安。

  “茶叶是有灵性的。”邵彩玲深信,她能战胜病魔就是源于骨子里头对茶的痴迷、对茶与生俱来的热爱。

  病愈后的邵彩玲对茶园做了新的十年愿景。她说:“做茶,不是把赚钱作为奋斗目标,而是因为我对茶有一种真实的感情、一种回馈的愿望、一种美好的向往。”

  四

  春天的太阳暖烘烘的,茶园里的茶树长势特别好,茶枝顶上冒出一两片、两三片芽,芽尖儿嫩得好像会滴出水来。

  商兴农站在茶园旁,一垄一垄茶田仔细查看着。

  “这垄明天还要再采,那垄可能要后天来采。明天大概要安排多少工人在这块茶园采茶,那块茶地明天就先歇歇吧。”走一圈,商兴农把这两天的活都安排稳妥了。

  邵彩玲相信科学,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时,她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引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培育的新品种,并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和省级科研机构的支持帮助。

  科学种茶,让茶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也让茶叶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商兴农走在通往山顶的桂花小道上,高大的桂树把两边茶园分开了。

  当年开荒时,商兴农、邵彩玲夫妇在茶园的大道小路和边边角角种了几百株桂花树。

  研究茶园生态的专家对茶园间种桂花树大加赞赏。

  如果只种茶,短期经济效益明显,但茶园植物单一化,生态小环境并不友好。桂花树给茶园虫害的天敌提供了栖息场所,“以虫克虫”,降低了虫害发生率。

  原来,在茶园里种桂花树有这样的好处。

  原来,在开荒时他们就想到了生态种茶。

  茶园的山不高,茶园被桂花树包围着,这茶,浸润了山谷的气候,平和,温润。

  一杯好茶,从科学培育一片叶子开始。

  五

  徐月琴端起邵彩玲给她泡的第三杯茶,茶水清澈,幽香徐徐。

  徐月琴也是龙坞人,祖辈也种茶,她是西湖第一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

  “30年来,徐老师教过我们茶农的多少小伢儿啊?”邵彩玲问。

  这个,徐老师一愣,可记不清了。

  但茶农家的孩子都记得徐老师。徐老师带他们去探究西湖龙井茶的起源,给他们讲茶叶制作的匠心。“做人像茶有九德”,就是徐老师告诉他们的,这是世代茶农的精神传承。

  徐月琴和邵彩玲,用不同的方式,让茶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孕育、萌芽、长大,持续散发出特有的清香。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1日 20 版)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