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申遗成功两周年 擦亮“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前不久“杭州良渚日”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人头攒动,人们争相目睹这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地。
今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满两周年。正如在申遗成功之时许下的愿景:后申遗时代,杭州正努力将良渚古城遗址建成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大遗址”“大保护”“全联动”
7月8日,良渚古城遗址“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正式对外开放,迎来游客参观热潮。这些长短不一、神秘的巨型木构件原件发掘于莫角山宫殿东侧的钟家港古河道中,最长的甚至高达17.2米。
良渚古城遗址完整呈现了中国5000年前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代表了中国史前稻作文明的伟大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7月正式对外开放。人民网 王丽玮摄
据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副局长孙海波介绍,近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坚持按照国际标准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保护管理体系,开创了良渚古城遗址“大保护”“全联动”的全新格局。
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随着考古发掘推进,目前已拓展到54平方公里,保护区内遗址点多达305个。分布面大点多、遗存密集,如此大面积的遗址保护工作是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杭州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遗址保护。
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涵盖了114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缓冲区,通过安装在土壤、空气中的传感器,结合日常人工巡察,对各种遗址病害及时预警并加以处置。
公园内雕塑小品展示了良渚先民的劳作状况。人民网 王丽玮摄
面对江南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难题,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实施了良渚古城南城墙、外围水利系统老虎岭遗址保护工程,加强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保护,积极运用前沿科技手段,走出遗址保护新路。
“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的巨型木构是根据2017年考古发掘的原件加以3D扫描之后,利用数字模型1:1精准复原而成,无论是摆放位置还是视觉外形,几乎和发掘时的原件一模一样。孙海波介绍,这是当地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来“复原”木构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家的事,更需多方联动。“我们积极发动良渚文化志愿者参与遗址保护,组建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等队伍,联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保护添砖加瓦。”孙海波说。
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
虽然没有一件文物,却能让你深度领略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意象良渚”跨媒体艺术沉浸展在良渚博物院开展。
展厅内,人们有的忙着手机拍照,有的忙着与艺术装置互动。据悉,这次展览通过“非遗作品+雕塑艺术+装置艺术+工艺品创作+数字艺术”的方式,生动呈现了良渚古城的社会形态,迄今参观游客已突破万人。
“意象良渚”跨媒体艺术沉浸展上,观众与艺术环幕互动。人民网 王丽玮摄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黎明表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良渚古城遗址创新保护展示模式,全媒体、全景式构建“良渚大IP”,用现代的科技、新潮的创意阐释最古老的文明。
5G、AI、VR……这些听起来酷炫的装备,如今在良渚博物院都可以找得到。近年来,良渚博物院致力于数字化实践,让古老的良渚文明更贴近大众。去年,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编著的融媒体专著《良渚》出版,文字+234张图片+33个扫码视频相辅相成,创新融媒体传播方式,概述了良渚文明的传承与影响,让读者一饱眼福。
畅游在良渚古城遗址,不仅可以实地体验全球首款集语音导览和视频画面导览于一体的AR智慧导览系统,也能线上体验“云展览”“慢直播”,立体、真实地了解良渚古城遗址的独特风貌。两年来,良渚古城遗址游览人数已达400余万人次,成为众多游客体验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打卡良渚文创店。人民网 王丽玮摄
今年端午小长假首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文创雪糕正式上线,一口气推出两个款式——玉鸟样式和小鹿“琮宝”样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品尝。借力跨界+数字化转型,良渚文创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良渚文化天猫旗舰店”在2021“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期间开业;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优质企业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打造500余款良渚文化衍生产品。
“后申遗时代,良渚古城遗址将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基础上,聚力活态化、融合数智化、走好国际化,真正让历史文化遗址‘活’在当下、服务当代。”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