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浙江:文物会说话 考古来解码

——专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

周宇、董科娜
2022年02月23日08:49 |
小字号

  2月16日,浙江启动建设集考古遗产保护、文物整理修复、考古科技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再一周前,2月8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名单公布,浙江余姚施岙遗址、浙江余杭跳头遗址、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入选。“这就是真实版的沧海桑田啊”“出土陶罐上的动物是蜥蜴吗?好萌啊!”“神秘消失的姑蔑国在浙江被发现了?”这段时间,经常可以听到有关浙江考古的声音。

  “考古并不‘高冷’,反而是个很有趣的工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用12个字阐述了他对考古的理解,“验证已知,探寻未知,颠覆认知。”顺着这12个字,杨建武娓娓道来浙江亮眼的考古成果。

  解码浙江文化基因的“百千万”

  “如果说中国考古成果是满天繁星,浙江考古就要做清晨天空中最亮的那颗启明星。”杨建武说,这背后是对浙江的文化自信。

  他用“百千万”来解码浙江文化基因:“百”,百年党史,红色根脉;“千”,良渚文明成为实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证据;“万”,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被认为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百千万’之外更多的文化基因解码都离不开考古工作。”杨建武说。

  随着浙江考古的不断深入,原来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浙江被证实是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酿酒的主要起源地,全球最早或者最早之一的独木舟、彩陶和水利系统的发现地。

  可以说,自1936年拉开浙江考古序幕后,浙江用80余年时间还原了中国百万年的历史,构建起浙江一万年的文化发展谱系和年代框架,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及世界考古学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当中,大家最关注的可能就是良渚了。”杨建武形象地介绍,良渚古城城分三重,总面积290多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古城共发现了12条水坝,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灌溉、防洪、运输等多种功能;遗址出土了诸多精美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遗产;古城内设有粮仓,池中寺粮仓遗址的碳化稻谷埋藏量达20万公斤;古城遗址中还发现了丝织物蛋白,表明当时的良渚人已掌握了丝织技艺,“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早在良渚文明时期,我们就已经是长三角一体化了。”杨建武说。

  原来,经国际专家团队勘测,良渚古城粮仓内的稻谷来自不同地区,极有可能由各地进贡而来。与此同时,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发掘出的良渚文明同时期玉器上,纹饰着与良渚古城出土玉器上极为相似乃至相同的神像符号,表明当时已经初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

  “考古不能创造发明,但能解码发现;不能改变历史,但能改写历史;不能颠覆真理,但能颠覆认知。”因为专业学历史,在杨建武看来,用大历史观来串联考古成果,点燃的是大家文化自信的内心之火。

  解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考古“启明星”计划

  5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组织文化和旅游、文物、消防、公安等系统的退休老领导、专家组成文物安全巡查队……为进一步保护、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一系列创新工作在浙江全面开展。值得一提的是,为构建浙江大历史、梳理中华文明脉络、更新世界历史认知提供更多的新材料、新突破,浙江将启动考古“启明星”计划。

  这是个怎样的计划?杨建武介绍,该计划将围绕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史前文明、浙江大历史等重大课题开展专项攻关;加强出土文物和遗址等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讲清讲透其中蕴含的浙江文化基因;让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走出库房、走出实验室,走进博物馆、走进群众。

  让文物说话,让百姓触摸历史,这是杨建武一直强调的观点。他用余姚施岙遗址作具体案例,“这里可以看到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大型古稻田,考古给我们提供了和先民对话的通道,所以我们要做好考古的文旅转化工作。”

  为了让考古成果更“接地气”,走入寻常生活,浙江将以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考古遗址经发掘后,往往覆土回填,所以看到的就是杂草丛生。现在正努力改变,怎么做?把考古遗址变成公园,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学术参观的场所,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转化的文章,发展“考古+”“遗址+”产业新模式,让遗址公园、考古基地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人文的交流基地。这些年浙江坚持文旅融合理念,坚持科普、研学、教育、文创、旅游齐头并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良渚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自开园以来,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验考古、公众考古、体验性考古等文旅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据统计,两年多来接待游客达480多万人次。在实证世界稻作起源地的金华浦江上山遗址的田野里,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中国水稻品种变迁展”为创意,种植了60多种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水稻,使原来无人问津的考古遗址成为人头攒动、田间流动的博物馆和科普基地。

  如何“上接天线”?浙江的目标瞄准国际——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拥有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学术成果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

  “考古需要有跨学科、跨国界的思维。”杨建武说,未来浙江考古需要跨学科,比如浙江一些遗址中有稻田、水库、水闸等,就需要农业、水利等领域人员加入,还需要跨国度,把浙江历史文化放到世界的大平台中去审视,把中外文化比较作为一个衡量标尺,“向国际社会展示浙江考古事业的发展成就,讲好浙江历史故事。”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