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杭州余杭: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大白”

2022年04月15日17:00 |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小字号

  近日,杭州余杭“抗疫”号角再次吹响。4月14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为进一步落实“四早”要求,余杭区开展了大规模核酸检测。接到通知后,余杭区卫健人员紧急在医院集合后,便赶往各个核酸采样点位……这样的场景,是余杭医护人员的日常,他们全力抗击疫情,守护着这座城市。

  “咬咬牙,我还能坚持”

  在当日开展的余杭区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建筑工地算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余杭区五常分院护士长石晴接到任务后,带领一支4人小队来到华润工地核酸采样。到工地入口,映入眼帘的是坑坑洼洼的泥泞路,车子无法开进去,坑洼地积满了雨水。为了尽快完成采样任务,这支小分队的队员们扛着物资、卷起裤脚、蹚着水坑、踩着泥路前进。采样完成后,他们也顾不上衣物上的泥巴和湿透的衣服,只为确保手中的标本无恙。

五常分院护士长石晴带领队伍去工地进行核酸采样。余杭区卫健局供图

  点位长、采样人员、驻点保障人员……最近这段时间,余杭区良渚医院妇科医生孙丽兼顾着各种身份。除了院内工作外,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不管是仁和还是良渚街道,都能看到她奋斗在“抗疫”一线的身影。前几天,气温直线升高,严密的防护服下她早已汗如雨下,身上湿了又干、干了又湿。4月14日的核酸检测任务,她又第一时间报名。“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名党员,我必须向前冲、不能掉队,这是责任和使命!”

  “郑院长,你流鼻血了!快休息休息吧!”走进办公室,护士看到余杭区二院仓前分院副院长郑颖一手用餐巾纸捂着鼻子,一手还在打电话。近日,郑颖接到紧急通知,辖区新增隔离点,需要中心立即派驻医护人员。时间紧、任务重,为尽快组建入驻医疗队伍,郑颖一刻不停开始沟通协调,连自己流鼻血都没有及时察觉。组织协调人员、隔离酒店督查、紧急核酸采样……近半个月来,“通宵达旦”和“废寝忘食”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状态。

  4月3日凌晨4点,余杭区三院血透室护士长孔丽萍出发前往仁和街道,并担任核酸采样点点位长。第二天,为了血透患者,孔丽萍又照常回到科室上班。“大家都很辛苦,但是血透不能停。”孔丽萍说,“咬咬牙,我还能坚持。”这句话,也是余杭全体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他们默默坚守,为群众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完美配合,他们是“最佳拍档”

  常驻抗疫一线的鹿燕青近日的工作状态依然是不分昼夜。余杭4月发生疫情以来,他负责流调、密接次密接排查、研判追踪、投诉事件的核查回复等工作。“在此前的疫情中,我也被编入消杀组,经常背着40斤重的消杀机,对疫点开展终末消毒,所以我知道他们的不容易。”鹿燕青说到了他的同事们,“我们原来做宣传的同事李烨,这两天也上阵参与消杀;戴侍倢发烧后第二天依然坚持值班消杀;李森、毛佳渊感冒好多天了,同样在24小时轮值。疾控中心的干伟群主任,哪怕近期家中有手术病人,也天天驻守单位……”

检验人员加班加点驻守在科室里。余杭区卫健局供图

  除了消杀、流调之外,还有一支在幕后争分夺秒的队伍——样本检验员。

  “我们最多一天做了4000多个样本,所有检验人员都加班加点驻守在科室里,拧完上千个样品管的盖子,不少人的手指都磨破皮,一次次下来手上都有了茧子。”余杭区二院检验科主任摇顺华介绍。

  在实验室,检验人员必须要严格做好三级防护,在负压的实验环境下工作6个小时以上,脱下防护服时,往往都是浑身被汗水浸透。

  自4月出现疫情以来,省、市医院为余杭区派出支援6000余人次,更加固了这次抗疫堡垒。每当疫情哨声一响,全体医护投入防疫一线,他们紧密协作、完美配合。

  “不着家”“不信守承诺”,她却值得被敬佩

  长时间没回过家的王海英终于回了一趟家,母亲看似埋怨却满脸心疼地问:“可以休息一下了吧?”却不曾想到,王海英接到一通电话后,换了衣服又匆匆赶回余杭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从4月4日到14日,王海英又“不着家”了。

王海英在指挥部进行数据分析工作。余杭区卫健局供图

  为了给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全面、精准的意见建议,王海英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搜集疫情线索,及时分析研判疫情,根据每日疫情动态,提出专业意见和指导方案。

  驻扎在指挥部,王海英三餐无定时,在仅有的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里,也随时会被紧急电话叫醒,24小时在线响应应急处置需求,已经是王海英习惯的“生物钟”。

  4月9日晚,王海英女儿打来电话,问她晚上能不能回家。王海英见疫情形势逐渐稳定,便答应了女儿,后来却因处理突发情况而忘记与女儿的约定,忙至深夜。第二天早上,王海英母亲打来电话半责怪半心疼说:“下次别乱答应,你女儿昨天等你到半夜!”

  对于王海英来说,只要疫情不散,她就从不敢松懈一星半点。无论疫情有多严峻,全体余杭区卫健工作人员总是冲锋在前、恪尽职守,用奉献与坚持描绘出春天里这抹动人的“抗疫白”。(谭琴、李东颖)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