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美好生活 引领乡村共富
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在杭州余杭开馆

5月26日,在杭州余杭百丈镇的竹林深处,一座有温度、承载着乡土文化记忆的乡村博物馆揭开面纱,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传梭博物馆正式开馆。此次开馆仪式也是余杭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之一。
活动现场。百丈镇供图
传梭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展示纺梭历史、乡土文化、手工技艺的综合性乡村博物馆,也是集市民休闲、游客参观、研学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乡村会客厅,更是推动手工艺在地活化、引领乡村共富的重要窗口。
跨界融合 实现城乡联动
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有多独特?要从它的来历说起。传梭博物馆馆长郑芬兰是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至2022年的二十年间,她深入一个个村寨,开启了一场独特的寻梭之旅。此次传梭博物馆共展出郑芬兰寻访村落或他人捐赠的各类纺梭共计22000多件(组)。
而所谓“传梭”,就是手工技艺的传习传承,博物馆内有纺织技艺十二道工序演示,有完整的传承谱系,还联动展示了木雕、常山木龙榨、云南坡芽歌书、百丈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
博物馆有四个常设展厅和一个开放展厅,展览从“小而美”的命题出发,通过创新陈列理念,运用艺术装置、场景复原、数字交互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个系统而独立、壮阔而温馨的生活美学空间,让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与理解手工艺。
传梭博物馆。百丈镇供图
漫长的寻梭之旅如一叶扁舟,如今停靠在风景秀丽的余杭北苕溪畔。而这里却远不止一个博物馆的空间,据郑芬兰介绍,传梭博物馆与紧邻的乡野厨房、织宿及其他建筑形态共同构成了“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
如何实现城乡联动?博物馆左边的织宿是以住宿为载体、以手工艺产品和服务为特色的乡村民宿,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与乡村民宿的跨界融合,旨在进行手工衍生产品的展示销售以及乡村旅游的带动。
据悉,织宿每一个房间内的产品都可以被追根溯源,这种把原生态农产品、传统文化或传统手艺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分享的模式,前端是织宿的销售输出,带动的其实是终端村落的产能输出,既盘活了整个手工村落自给自足的产业链,又能带动当地的民宿发展。
而位于博物馆右边的乡野厨房则遵循二十四节气,实现特色美食和农产品的在地化创新性转化。据悉,这里的乡野食材也将从山野大川中获取,从手工村落中采集。
手工艺在地活化 引领乡村共富
在打造“传梭天地城乡联动综合体”的过程中,不少手工艺人、文化学者、企业家都成了“返乡青年”,一起建设乡村。让郑芬兰兴奋的是,还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带着各种手艺,加入到“传梭天地”的打造中。
前期,郑芬兰和团队在乡村里做了调研走访,发现村邻们各有绝活。“百丈有百艺有百味,母亲的艺术、父亲的力量,都值得去挖掘,这里面藏着乡村千百年来的基因密码。”郑芬兰说,“建设传梭博物馆的初心就是让手工艺实现在地活化,构建起一条城市与乡村双向激活与联动的产业链,充分聚合在地村民、返乡创客和手艺人,使其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此次开馆仪式上还正式启动了“乡信100”百名青年返乡培训计划,号召青年返乡,引领乡村共富。此外,多名省市非遗专家围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关主题开展圆桌讨论,持续为乡村共富赋能。
据悉,对于赋能乡村发展的项目,余杭百丈给予了积极支持。“针对传梭博物馆,百丈镇向余杭区文创办争取省级文创项目专项资金,对于文创街区进行提升改造,给予文创企业扶持,并按照百丈文创扶持政策给予了租金优惠。同时,在党建办的帮助下,百丈传梭博物馆项目顺利通过余杭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将予以补助。”百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还将持续为本地特色产业提升和人才交流提供发展平台,为西部富美贡献力量。(高晓玲、谭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杭州临平吹响2022年工程师“出征号”
- 人民网杭州5月25日电 (方彭依梦)浸润着越风吴韵,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自2021年4月设区以来,杭州临平区上下以“起步即奔跑、开局即冲刺”的精神状态,全面奋进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新征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拥有上市公司21家,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未来工厂”数全省领先),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其中工程师达1.1万人。 紧抓人才第一资源,如今,临平再次迈出崭新的发展步伐。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5月25日下午,中国(杭州)·“红丰创新带”创新产业社区启动暨2022年临平区工程师“出征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临里汇”启用仪式在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举行。…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