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4年办结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7件
涉赔偿金额超亿元

随着5000余尾白鲢鱼被投放下水,便很快四散躲进河底摇曳的水草中,它们将在这里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开启新的生态之旅。这是近日嘉兴嘉善一家滑动轴承厂在该县干窑镇松花港实施的等量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的替代性修复活动中的情景。
原来,2021年6月,该轴承厂违法排放废水,被嘉善县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依法查处。案件符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情形,经测算该案赔偿金额仅为人民币408元。经磋商讨论,企业愿意以替代性修复方式和货币赔偿结合的方式履行赔偿义务,除在周边河流增殖放流,该公司负责人还向嘉善干窑镇长生村支付人民币3000元,用于该村统筹开展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工作。
货币赔偿和替代性修复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规定的损害生态环境主体对生态环境实施补偿的两种方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及时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为重点,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因缺乏相应的规制,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后,赔偿工作往往陷入“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严重影响生态环境。2017年8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审议通过,由此,“环境有价,损害担责”被确定为制度规定、内化为社会共识。2018年5月,嘉兴启动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4年来,嘉兴先后印发《嘉兴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嘉兴市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文件,有效确保了环境损害必担责的落实,细化明确市级有关单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职责。
“这4年来,我们创新开展‘一案双查’,创新修复路径,积极探索开展替代修复、异地修复、自愿赔付、分期支付等多种修复机制,实现应赔尽赔。”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规划与自然生态保护处工作人员杜瑞杰介绍,在制度方面,嘉兴形成了“1+3+1”的制度体系,总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4月底,嘉兴共办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例57件,赔偿金额1.036亿元。其中,累计清理污染淤泥(土壤)7570余方,规范处置固废100余吨,规范处置受污染地表水92.45万立方米,复垦植绿13.3135万平方米,增殖放流鱼苗5000余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杭州余杭:建设文明基本单元 促进区域精神共富
- 停车车头要向外、遛狗要牵绳子……每一个新住进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社区的“村民”,都会被邻居主动告知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惯。 良渚文化村社区的居民喜欢称呼自己为“村民”。他们认为,这是居民融合、是邻里和谐、是文化礼仪、是文明象征,更是“亲如一家”的熟络与认同。…
- 杭州临平吹响2022年工程师“出征号”
- 人民网杭州5月25日电 (方彭依梦)浸润着越风吴韵,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自2021年4月设区以来,杭州临平区上下以“起步即奔跑、开局即冲刺”的精神状态,全面奋进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新征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拥有上市公司21家,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未来工厂”数全省领先),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其中工程师达1.1万人。 紧抓人才第一资源,如今,临平再次迈出崭新的发展步伐。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5月25日下午,中国(杭州)·“红丰创新带”创新产业社区启动暨2022年临平区工程师“出征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临里汇”启用仪式在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举行。…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