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河街道:“天堂新市井”的共富“实感”

6月,杭州首届“6·18小河生活节”在运河畔的小河直街、乐堤港和金华南路协同落地。传统与现代、烟火与人文,在这个“生活的节日”里打了“照面”。
穿着古装的少男少女、拿着糖葫芦的孩子、拎着酱菜罐的阿公阿婆、不远处运河上的小船……“那天的小河,好像古画里的南宋市井。”回想起那番热闹场景,杭州拱墅区小河街道方增昌酱园的主理人郑庆不禁连叹,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天堂新市井”的内涵。
在河岸上制酱百年,方增昌的“酱”早已成为小河街道市井文化的符号,其“酱融万物”的内涵,也暗合这“三水交汇”处通达四方的熙攘——郑庆从未怀疑过方增昌与脚下这方土地的联结,只是这一次,两者的“再相融”程度,超出了他的意料。
近日,作为整场节庆的“灵魂总结”,“影像小河共富路”摄影展在小河直街拉开了帷幕。“我们要把生活节里‘生动灵气’的小河烟火定格下来,通过影展,为节日画上一个最温柔的句号。”郑庆说。
如果说“运河孤本地,天堂新市井”一直是小河街道的核心标签,那整场生活节就是这个“天堂新市井”里小河烟火的又一次集中展映。
何谓“运河孤本地”?
一河通南北,文脉连古今。以水为名,侧枕运河之畔的小河街道,因运河而生、顺运河而兴,凭“三水交汇”的地利,自南宋起便是杭州北部水陆的“国运”枢纽。
千百年来,小河人家以水波为谱、借浆帆为歌,造就了这个“小河驿,江南运河孤本地”的美称,被称为“活着的东方文化驿站”。
近年来,经过持续的综合保护、融合提升,小河直街的商行、码头、河埠,以及河上来来往往的货船与岸上“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民居,进一步盘活了“运河孤本地”的时代生机。
已进入共富推进期的“新小河”,要在“天堂旧市井”基础上,为百姓打造一个携手共富、美美与共的“天堂新市井”。
如果说旧日小河的灵气,在于繁华形胜,在于南北熙攘,那么今日小河之灵气,则在于人文传承,在于产业谋局,在于一场场聚焦民生发展与数字赋能的共富推进变革之中——
产业上,3200家企业、10亿元税收、6.8亿元财政总收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小河街道的报表亮眼。经济基础与营商环境共同谱曲的小河街道还在持续“引凤”,一批优质企业先后落地。“亲清护企”也换来“以企引企”,今年初以来,小河街道已新招引22个千万元以上项目,其中2个亿元项目,区域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民生上,小河街道已全域实现老旧小区焕新、专业物业覆盖,新建公共服务、休闲空间40多处,试点打造了余杭塘路未来社区;擦亮“一老一小”品牌,一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民生服务体系已然成型。
小河街道“东动西静”的运河文化圈,串联起丝联166、小河元谷、唐尚433三大文化产业园区及小河直街,将运河文化与经济活力有机融合。
以数赋能、数智引领的时代精神,小河街道在杭州市首创了“城市眼·云共治”现代治理,率先探索了“红茶议事会”民主协商,深度实践了“小脑+手脚”协同模式,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线下、线上融合。
以党建为引的核心原则,更让发展势能进一步汇聚、管理效能进一步升级,小河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工作机制持续提能,为全域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添注动能。
“积硅步”以“至千里”,对于“运河孤本地,天堂新市井”的实际成果,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小河百姓,这里是他们大运河畔的幸福家园。
在大浒路住了大半辈子的谢关松,经历了小河街道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革。从泥水木板房到直耸云霄的高楼,安居乐业的踏实感是他最大的幸福,“我现在都记得回迁的新房交付那天,从13楼新家望出去,小河街道一排排高房子的样子。这里是块福地。”
跟谢关松一样感慨的,还有同逾七旬的董叶根。在董叶根看来,小河街道针对老年群体的多层次照拂是他最满意的。而这背后,是小河特色的民主议事会制度——
每天中午11点半,小河街道明真宫社区“阳光老人家”里欢声笑语。老人们只要愿意,来到这里便有热乎乎的饭菜。然而老年食堂的建起,实为一波三折。彼时,应辖区218名老人联名请求,社区启动食堂建设。这本是好事一件,但建设中油烟排放等诸多难题,遭遇了反对声音。
“一边是我们老人,一边是反对的业主,吵着吵着,没得谈了。”董叶根边回忆边说,“最后就是社区组织,把各方代表叫到一起,开了‘红茶议事会’。茶吃吃,有话好好讲。大家民主协商,就商量出了中央厨房配餐。这下子这个‘阳光老人家’让大家都满意了。”
从船上举家搬上岸,运河老船工陈寿泉用了几辈人的时间。行船走水,运河水清鱼肥的生态是陈寿泉前半生的美好记忆。但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运河沿线发展,河水一到夏天便是臭气熏天,鱼虾不见踪影。
而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小河街道的水质又好了起来。“白鹭、鱼虾也回来了。现在的水我看看,已经追上老底子的水平!”陈寿泉欣慰地笑着说。
小河人家的生活是百态的。在这里,除了民生富足、遇事共商、水清岸美之外,每一个个体的精神追求,也都得到深切支持。
“有钱有闲”的女厂长朱瑛净的感受尤深。2000年年初,在工厂工作了22年的她,下岗后出走青岛,成为一家外资企业厂长。如今,退休返归的她发现小河“变了”,变得更能为她的“优雅慢生活”提供各类土壤。
环境上,朱瑛净家所在的紫荆社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8%,拿下过浙江省“绿色社区”称号。杭州拱墅区首个楼道关工小组、小河街道首个社区科普体验馆也都在这里建立,“绿色型社区”幸福指数为人称道。
人文上,“紫荆圆桌会”不断培养出深受业主赞誉的“全能”社工,“墨香书画社”“紫荆合唱团”“绿色健身队”等数不清的社团,也都不间歇开展着各类活动。一处饱含着人文温度的居所,丰富着朱瑛净和街坊四邻们的生活。
就个体而言,比起抽象的愿景与理念,生活中实打实的感受往往更为真实可鉴。而共同富裕,正成为小河老百姓们的一种“实感”。
以“运河孤本地”的人间烟火传承,融“天堂新市井”的实干务实推手,小河街道给出了共同富裕要如何落地推进、物质精神要如何有效携手这个时代命题里,最适合自己的答案。(林祥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