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坚守32年的“大山医生”廖美娣走了
“和美娣认识20多年了,她就像山里百姓的‘120’,随叫随到。多想再和美娣打个电话……”村民冯金凤说。
8月3日,“大山医生”廖美娣遗体告别仪式举行。衢州乌溪江库区衢江区岭洋乡的乡民以及廖美娣生前的亲朋好友,冒着40多℃的高温,自发到殡仪馆送廖美娣最后一程。
追悼活动现场。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廖美娣,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7月16日去世,年仅49岁。
她从深山来,又向深山去
1990年夏天,18岁的廖美娣作为衢县卫校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位于乌溪江库区的白坞口乡卫生院,一年后又被调到更加偏远的岭头乡卫生院。2006年,岭头乡与洋口乡合并成岭洋乡。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衢州最南端,距市区120多公里,全乡11个行政村,散落在连绵不断的仙霞群山中。对于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土生土长的廖美娣比谁都清楚其条件的艰苦。
彼时的卫生院是建在半山腰的一层土砖房,4名医护人员,美娣是唯一的护士。她时常背着药箱、带着输液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村民送药、输液。山路千道弯,山梁可摘星,没有车,她用脚步丈量着山路的里程。
每天十几里山路,腿走肿了,脚磨破皮了,她揉一揉,第二天继续走;夜晚出诊,常常点着蜡烛或打着手电筒给村民输液。夏天,穿过树林时,被蚊子咬得满脸包,出门爬山、跨沟,有时摔个“五花脸”;冬天,滴水成冰,陡峭的山路走几步就打个趔趄,她也不当回事。
廖美娣生前工作图。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老百姓生病不习惯来卫生院。”岭头卫生院院长袁裕龙回忆,廖美娣往村民家中跑得特别勤,对村民好得没话说。在与她共事多年的产科医生孙青美眼里,廖美娣很专业,也能吃苦,“产科病人大出血,需要马上输液,她动作很快,手法娴熟;有次连续两个晚上为产妇接生,大家都累虚脱了,她还是一直工作。让她休息一下,她休息了10分钟,又开始工作了。”
山区留守老人多,医疗工作压力大,廖美娣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办法都是要想的,而不是看到困难,要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应付了事。”“百姓的病在乡里能够治好了,大医院的压力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这才叫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正如廖美娣在工作笔记上所写的那样,她抓住任何机会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希望将优质的医疗技术带到农村基层“神经末梢”,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犯愁。
廖美娣生前工作图。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叫就到、专业娴熟、跑得勤快,留守的老人们很快记住了这位叫美娣的护士。久而久之,一有头痛脑热,或遇到突发疾病,老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她的手机号码也成了乡里的健康热线。
岭洋乡抱珠龙村村民孙岳华临睡前不慎摔伤,头部动脉破裂血流不止。接到电话后,正准备入睡的廖美娣立即披上衣服和同事飞奔而来。当时,老人满身是血,眼睛无法睁开,廖美娣和同事一边为他止血,一边联系上级医院,等到伤口处理完毕,已是凌晨1点。“有伤痛你去找美娣,有求必应。”孙岳华说。
岭洋乡常住人口1700余人,老年人有1200余人,廖美娣对全乡老人的身体状况、吃药情况了如指掌,因为这些早已刻进了她的心里。
不是不能离开,而是不愿离开
32年来,同事调进调出,唯有廖美娣牢牢坚守。
10年前,廖美娣曾有调到城里医院工作的机会。如果到城里医院工作,她就可以照顾在城里读书的儿子,也可以在业务上更进一步。然而,当她看着手机通讯录里“肠镜冬花”“服高血压药王香”“孕产妇方恋”“糖尿病张土”这些熟悉的名字,看着隔三差五往卫生院里送青菜、西瓜、甜瓜、水饺、粽子的村民们,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
她在一封信中写道:“儿子经常问我:妈妈,你怎么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啊?这样的日子,一晃便是二十余年,虽然我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和她的儿女,但我无怨无悔。”
丈夫李小斌还记得,放弃那次调动机会后,妻子全身心奔忙于新院大楼的规划、审批工作。2012年,新院大楼建成后,引进了新的医疗设备,妻子打心眼里为百姓有了更好的医疗环境而高兴。“那是她最开心的时候,还说要摆酒席庆祝一下。”李小斌说,妻子常常说,村民们都叫她“美娣”,这是大家对她的一份信任,她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药房的药品柜上,依然摆放着一个老药箱,包边已掉皮,那是陪伴了她几十年的“老朋友”;办公桌上,依然整齐地堆放着村民的就诊记录,有些纸张做了标记,那是她永远放心不下的牵挂……
时至今时,丈夫理解了美娣的选择,他的妻子,不仅是这个家庭的,更是库区百姓的;孩子理解了她的坚守,他的妈妈,不仅是他的妈妈,更是大山的女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