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整体智治 多跨协同 示范领航

杭州余杭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勇当先锋

周静、钱菊香、曾圆
2022年08月30日11:28 | 来源:浙江日报
小字号

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监管缺位……这些普遍存在的执法“难点”“痛点”,在浙江省因“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这一重磅国家试点而破局。

基层行政执法,痛点如何破解?锐意集成创新,根源底气何在?“大综合一体化”,善治如何善成?杭州余杭区在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征程中,勇担新使命、勇当新先锋,坚持体制重构、流程再造、多跨协同,以赋权镇街、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集成变革。该区凸显强攻坚、见实效、出亮点之特色,工作有方法、管理创品牌、治理有成效,努力满足群众对新时代政府“整体智治”的诉求。

攥指成拳 高效联动

权力事项在变 监管责任不变

近日,杭州余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燃气安全监管一件事“大巡查”。短短两天时间,便巡查了1200多家点位,立案查处29件。“以往各个执法部门都是各自为战,现在一次检查就能涵盖多个领域,解决了‘多头执法’现象。”据介绍,通过执法通上的燃气安全“一件事”场景,短短25分钟便可完成以往需要住建、城管、市监和消防等各部门分别上门进行检查的项目,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也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窥一斑而知全豹。攥指成拳、高效联动的基层执法行动背后,是今年7月正式启用的余杭区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及全区所有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发挥重要作用。

该行政执法指挥中心依托浙江省首个区县级“数智治理中心”,对标“指挥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清晰、规范有序”的行政执法体系目录,初步搭建以“区-镇街-村社-网格-责任主体”为基本框架的区级指挥体系,联动“浙江省行政执法互联网+监管平台、杭州市数字城管系统、区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等省市区三级系统平台,通过4G执法单兵记录仪、车载GPS等信息交互,实时显示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位置信息,就近调度执法资源,形成了“1315”快速反应机制(1分钟响应、3分钟出勤、15分钟处置),建立对各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信息指挥体系,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协调指挥机制,实现执法监管“全闭环”。

打破界限,实现功能整合、结构重构和行政系统一体化,是行政执法改革的必然趋势。余杭区强化全域统筹,以4月27日全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会精神为指引,目前已召开专班讨论会、部门协商会、镇街部署会及队伍培训会等系列会议24次,部署明确改革具体任务、节点时序,破解人员下沉、平台对接、财政保障等事项30余项。

在深化改革实施方面,余杭区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按照“一镇街一方案”工作要求,推进全区12个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方案制定和镇街赋权工作。落实人员力量有序下沉。如今,余杭区“1+8”执法队伍381名执法人员已全部按照既定方案有序下沉镇街,下沉人员比例达69.5%。在基层网格执法模式的探索上,余杭区建立网格化、矩阵式、闭环式的基层执法模式,切实构建“金字塔型”的行政执法队伍体系,实现执法资源的最优调度,有效提升执法效能。

集成创新 探索示范

体制机制在变 法治理念不变

“你好,请问你有没有携带通行证?如果没有的话,你只能在这里掉头。”在余杭区良渚街道博园路与霓虹路交叉口卡口,交警和综合执法队员正在对进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园区的车辆进行检查,核实通行证、健康码、行程码以及核酸检测证明后,方能予以通行。对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则劝导其返回,重点摸排非必要过境、滞留货车。

今年4月,余杭区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区域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公安、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协同,以“风险压降、环境提升、交易有序、车流顺畅”为总体目标,集中针对超限、超载、违停、占道场外交易等违法行为进行整治。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作为华东地区主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承担了杭州75%的农产品供应,其重要性和防疫保供压力可想而知。然而,该物流中心日均车流量达到14000辆,交易量大、车流量多等客观因素,造成了该区域秩序比较乱、交通比较堵、人员流动比较无序的情况。整治的核心难度在于人员既需要严格执法,又不能越权解决。

怎样既做好疫情防控,又保障物流中心高效运行,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通过集成创新的手段,积极探索大型物流园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模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该局借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理念模式,在物流园区建立一支集结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交警等10个执法部门的综合行政执法队,通过一体运作的指挥体系、统一的勤务统筹、网格化联合巡检执法等手段,实现了物流园区环境秩序的根本性扭转,推动功能区综合执法模式在物流园区的率先破题。他们在现场安排全局执法骨干分赴物流园区综合执法、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同时,由该局机关法规科安排专人24小时全时予以法制支撑,确保程序规范合法。

体制机制在变,但法治理念不变。作为执法人员,法制思维是底线。在物流园区全天候、不间断的综合执法活动90余天以后,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区域主要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违停及场外交易现象也大幅减少,违法行为发生率下降超50%,累计查处场外交易、占道接驳等各类执法案件1600多件,未收到一起相关行政复议答复、行政诉讼答辩申请。

今后,余杭更要坚持实用实效导向,树立示范领航意识,立足物流园区综合执法整治的成功经验,着力围绕执法队伍整合、管理体制重塑、执法事项梳理、数字应用建设等内容,进一步优化完善“环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带”综合执法体系,提升治理成效、固化综合执法物流样板。同时,充分提炼此项经验,结合西站枢纽投入运行实际,加快推进西站综合行政执法模式打造。

高效智能 利民为本

执法模式在变 效能导向不变

数字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效率变革,所有技术的迭代升级都是为了执法效能的提升。余杭区作为浙江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在数字化手段运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区通过数字化改革,以“三级一体贯通”执法监管数字应用省级试点为契机,做到服务监管执法一体化、各部门各层级监管执法一体化、监管执法与基层治理平台一体化,赋能新型治理形态和治理模式。

一项项领先示范的数字化应用,见证着余杭在数字赋能方面的探索与创新:2020年6月,余杭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浙江省率先实现所有简易程序案件当场扫“二维码”缴纳罚款,在有效提升执法效率的同时,降低廉政风险;开发“AI视频巡逻助力人行道违停十分钟提醒”项目,构建“发现-提醒-处罚-复查”的全流程、自动化闭环,该场景今年3月获第六届全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今年6月,在全国率先上线简易处罚程序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简易程序处罚决定书全程电子化、无纸化;推进在工程渣土、人行道违停等重点领域的非现场执法场景建设,实现执法监督从“人工排查”向“智能定位”转变;易腐垃圾称重系统、执法巡检系统、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在线监管系统……数字化具体应用层出不穷、迭代升级。

如何以数字赋能高效创新?余杭区努力构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其“大巡查”“大指挥”“大执法”“大诚信”四大模块,在原有各部门系统上再造和重塑,通过联动协同,形成高效智能的指挥体系。

在“大巡查”模块中,系统梳理出高频检查事项134项,打造了餐饮店、物业小区、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10个场景,形成电子化事项清单432项。网格员、人大代表、社区志愿者等可以通过手机“浙政钉”上的入口对各个场景进行管理与监督。

收到“大巡查”发来的问题后,系统中设置了区级、镇街和村社三级指挥体系,权限分工明确。当下级指挥系统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可以请求上一级支援,最终由区级指挥中心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区级平台也可以向镇街、村社下发“综合查一次”的检查任务。

待“大指挥”进行了任务交办,就是“大执法”的出动时间。在这个环节,执法队员在发现、处置违法行为的同时可以实现“案由确认—文书打印—证据上传”的现场执法闭环。目前,该系统已整合了余杭全区档案、发改、教育等11个部门14个领域的综合执法事项。

通过上述环节,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了执法闭环,那么“大诚信”模块的作用体现在何处?余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模块可以理解为“错题本”。依托“信用+”社会应用模块,将管理、执法、事件交办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纳入社会管理“大诚信”数据库。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社会信用的参考,为“信用余杭”提供数据支撑。

到今年底,余杭综合执法事项将拓展到60%以上的执法领域,执法监管场景应用拓展到60件以上,不断提升群众改革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任重而道远。下阶段,余杭区将坚持高点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切实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格局,为全市乃至全省行政执法改革提供余杭方案、贡献余杭智慧。

(责编:艾宇韬、王丽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