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山海协作“共富工坊”让企业“增订单”、群众“富口袋”

山海协作“共富工坊”。瑞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两天,由温州瑞安仙降街道企业浙江某鞋业有限公司购置的72台新缝纫机陆续运抵温州市文成县巨屿镇的山海协作“共富工坊”。“新设备上手后,月保底3500元,再补450元。”工坊负责人郭成高兴地告诉村民们,村“来料加工厂”升级为瑞文山海协作的“共富工坊”了,今后订单更多了!
这是瑞安、文成两地创新成立山海协作“共富工坊”后带来的成效:山区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多家企业增订单扩生产。
文成县巨屿镇自2002年开始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加工企业、作坊面临招工难、订单少等问题。而在邻市瑞安,“中国胶鞋名城”“中国箱包名城”所在地仙降,千家鞋企正面临“成长的烦恼”:想要扩大生产,但场地少、成本高等。
山海相邻,需求呼应。2022年10月,经两地市(县)委组织部、发改局牵头,仙降街道和巨屿镇深度“牵手”,坚持“党建联建+政府协作+企业合作”,共建山海协作“共富工坊”。工坊首批促成仙降20多家规模鞋企和巨屿镇10多个村居党支部、加工厂座谈,灵活选择建共富基地、来料送到户等合作方式。
“以前,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郭成说,过去他们与瑞企也有订单往来,但不固定,覆盖面不广。“共富工坊”成立后,打通了信息壁垒,订单多了、市场大了,双方还进行技术、人员等方面融通,这让他们更有信心了。
“我们在文成有了‘工厂’,接订单的底气也足了!”该鞋业公司行政部经理刘海彬说,瑞文毗邻,交通便利,随着疫情管控的逐步调整,企业订单越来越多,“共富工坊”减轻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还便于管理。
“共富工坊”率先将瑞安的订单提供给文成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可“闲时做工,忙时农活”。62岁的林冬青白天在工坊做工,月收入5000元,她说:“在‘家门口’的工坊能有一笔收入,还能兼顾家里,我很满意。”
据统计,仙降街道共有5家鞋企与巨屿镇11家加工厂合作,2022年两地共建成11家山海协作“共富工坊”,累计产值达2000万元。依托工坊,巨屿镇126户、30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2600元。
眼下,在仙降,视联网共富会客厅、共富圆桌室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中。“只要打开视联网系统,工坊作业、用工情况一目了然,还可实现线上定期订单派送和技能培训等,进一步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升级。”仙降街道组织委员张丽勇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全力拼经济 浙江这么干
- 近日,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频频登上热搜。这场由省商务厅牵头、各地政府带队,联动全省上万家企业赴境外参展、拓展海外市场的行动,拉开了各地“拼经济”的序幕。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 湖州:扎实推进清廉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以前,村级工程容易产生成本高、管理乱、转包多、风险大等问题,现在有了‘村级工程智治一件事’应用,实现了智能筛选承包商、智能留档等流程再造,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村干部都说得清、道得明。”近日,湖州市举行了“清廉湖州行”采风活动,农兴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兴向记者介绍,自2021年6月“村级工程智治一件事”运行以来,“村级工程智治一件事”应用已全面覆盖南浔区211个行政村。 湖州是浙江省较早探索全面推进清廉建设的城市,自2017年以来,坚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抓,构建了全面覆盖的责任体系、阳光透明的制度体系、崇尚廉洁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成果。…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