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杭州市临安区双溪口水库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2023年02月24日15:41 |
小字号

在杭州临安双溪口水库,一群“8090”水利青年党员建设者们,胸怀建库之志,破解压力难题,扛起责任担当,正用自己的双手、汗水、智慧浇筑着这座水库,用青春和热血写下奋斗的篇章。

第一次挑重担

怀抱梦想敢想敢为

2019年9月7日,清凉峰山谷一声炮响,拉开了临安西郊山麓这片崇山峻岭的建设序幕,一群年轻的建设者们开启了他们的建库之旅。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穿着一身工作服,年仅33岁的双溪口水库项目总工程师李大森正在进行日常巡查检查。他说:“这都是走出来的。基本上天天都得来巡查个几次,必须时刻盯着工程的进度。”在项目现场工作近3年,李大森住项目板房的时间一年平均超过340天,工地上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他都牢记在心。

李大森从20岁开始就接触水利工程建设,但在双溪口水库这样的大工程担任总工程师,还是第一次。“遇到困难是肯定的,但就是一定要去克服,把工程做到最好。”他说。

工地现场,工人们正拿着一个类似棍子的机器不停搅动水泥,不断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李大森指着浇筑地上的一根根“天线”介绍,这是自动测温集成设备,正连接着埋在地下的温度计,时刻为整个主体工程“体检”。

眼下正是大坝浇筑时期,由于双溪口水库建在大山里,昼夜温差较大,而温差容易导致浇筑的工程出现裂缝,影响工程质量。为了破解温度控制这一难题,总承包单位邀请河海大学共同研究,模拟了该拱坝400多个浇筑块施工、变化等过程,花了近5个月对模型进行摸索验证。李大森也带领着团队一步一步试验,从混凝土的源头骨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再通过安装自动测温集成设备,使混凝土内部埋设的温度计及时传输温度数据,掌握它的内部情况,针对性采取温度控制措施,才确保了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双溪口水库是浙江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和改善水环境的民生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可保证周边3万人口饮水及下游690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聚集区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水源,并提升周边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杭州城西筑起一道生态屏障。截至目前,该工程主体工程重力拱坝最高处已完成317.5米高的混凝土浇筑,浇筑最大坝高60米,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14.73万立方米,占重力拱坝混凝土总量的85.79%。

“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双溪口水库项目法人单位负责人孟天琦从事水利工作已经12年了,但作为项目法人的角色,他还是第一次。看着双溪口水库工程建筑物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到建成如今集文化、绿色、智慧为一体的标化工地,孟天琦充满了喜悦。

据了解,该工地于2021年被授予浙江省水利文明标化工地称号。徽派的建筑风格与风土民情、儒家文化、廉政文化等有机融合,节能照明、声控智能灯以及拥有覆盖整个工区的智能管理网……在扎实有效推进工程建设争先创优之时,也提升了大家满满的幸福感。

持续“抗压”

藏在大山里的试验室

晚上八点多,在双溪口水库工地试验室,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唐洪峰还在专心做着手中的混凝土试块抗折抗压实验。长时间与水泥打交道,他双手上已然有些粗糙,还有了一些被水泥腐蚀的痕迹。

做试块、养护、测试……不间断地重复着长达几十天周期的试验,对于刚毕业的唐洪峰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开始我常常犯错,特别是对混凝土方量数据计算不准确。”唐洪峰说,看着被浪费的混凝土难免有些失落。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闲暇之余总在复盘,加上循序渐进的学习,每天近10个小时的反复打磨操作,现在的他也能独当一面。

凭着一股韧性与坚持,手中看起来枯燥的工作也成为一种乐趣。“作为青年党员,更要站好自己的岗,不让工程出错。”唐洪峰说。

这座建立在工地上的试验室,除了便于工程实时开展实验以外,也对全面强化工程建设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试验室检测范围涵盖4个试验检测项目、31个检测参数指标,配备29台专业检测仪器设备,为工程质量提供了坚强的后盾。2019年9月开工以来,双溪口水库先后开展质检活动20余次,有效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在工地,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成为了建设的主力军。“现在是大坝浇筑阶段,我们的工地是24小时作业的。”在缆机作业的监控室,师傅操作着手中的摇杆,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的机器,时而转头看向左手边的监控。为了加速推进工程建设,早日福泽浙西地区的沃土良田,双溪口水库的建设者们在长达50多天的高温季节,科学安排,坚持进行夜间施工,汛期时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工程的安全,逢年过节也常常只能通过简单的视频电话向家人们表达想念……(钟若茜、应佳丽、邱巧敏)

(责编:孙鹏、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