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包好了人卻撤了 給防疫人員送溫暖的大姐還是很高興

“暖心服務點撤了,他們也回家了,這些餃子就留下來自己吃。”12月22日,金華市磐安縣大盤鎮小盤村的李紅艷笑著說,自己和姐妹們做了500多個餃子准備繼續送給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吃,沒想到他們已經撤離。“雖然我們做的餃子他們沒有吃上,有點小遺憾,但是他們撤了,說明疫情已經控制住了,還是很高興。”
想讓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吃口“熱”的
李紅艷是彝族人,因為愛情從雲南遠嫁到磐安縣大盤鎮小盤村。前段時間,很多地方設置了防疫暖心服務點,晚上天氣寒冷,李紅艷和丈夫看到這些一線工作人員心疼不已。“他們這麼辛苦,要是晚上能吃上一口熱的就好了。”
李紅艷說,有了這種想法后,12月18日早上7時,她特意駕車去鎮裡買了番薯粉、肉、筍、豆腐、芹菜等,准備給這些工作人員做磐安的特色小吃“三角叉”,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芋餃”。
因為要包的“三角叉”數量有點多,買完菜以后,她就在有12個人的“小盤鼓群”裡問是否有姐妹能一起來幫忙,沒想到五六個姐妹一下子就被召集了起來,往她家趕。
李紅艷說,因為“三角叉”是用番薯粉做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他們五六個人緊趕慢趕一共做了三四個小時,才做了400多個。
到了晚上9時多,李紅艷把“三角叉”燒好以后,送到了距離他們半個小時車程的盤峰鄉沖背暖心服務點,防疫一線的人員吃了暖胃又暖心。
“三角叉”“玉米羹”“餃子”換著做
到了第二天晚上,為了給工作人員換換口味,她們又煮了玉米羹給送過去。
12月20日,李紅艷和姐妹們又陸續包了600多個“三角叉”。“這次送的是三個暖心服務點。”李紅艷說,最近的暖心服務點,開過去都要半個多小時,最遠的要一個半小時。考慮到“三角叉”煮好放久了以后,會影響口感,她還特意聯系了暖心服務點所在村的熟人,讓他們幫忙。
“我一個姐妹就在其中一個暖心服務點附近開餐館,當時我就借用了她的廚房,到了以后再燒‘三角叉’。”李紅艷說,電話打去的時候,有些人已經睡下,但是聽到她們的來意,大家都很熱心。她的一個大伯在磐安縣愛民中醫院工作,當天給兩個暖心服務點送好“三角叉”再到第三個暖心服務點時已經是晚上11時多,知道要借用廚房給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煮“三角叉”,大伯很熱心地起床給他們開了門。
連續幾天給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送餐,到家都已經是次日零時多,但李紅艷和小姐妹們都感覺很值得。12月22日一早,李紅艷又去鎮裡買了很多菜,包了一頓餃子。“餃子包完以后才得到消息,之前的暖心服務點都已經撤離。”李紅艷說,雖然她和姐妹們包了整整500多個餃子,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都沒吃上,但是暖心服務點的撤離說明疫情已經控制住了,大家都覺得很振奮、很高興。
之后,她把這些包好的餃子分給了左鄰右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