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產業 文化來添彩
麗水鸕鹚鄉農文旅融合解碼“共富基因”

“水田裡除了種稻谷,還養了田鯉魚,畝產增收了6500元呢。”日前,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鸕鹚鄉花卉家庭農場負責人楊傳春,發完2021年最后一筆田鯉魚訂單后算了筆賬。
鸕鹚鄉是景寧的偏遠鄉鎮,距離縣城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如何讓偏遠山村的村民搭上共同富裕的“快車”?鸕鹚鄉利用高海拔的生態優勢,打造了稻田鯉魚、錦繡黃桃、高山蘋果、生姜等多種“景寧600”農產品,並將“馬仙文化”融入農業產業,走農文旅融合的“共富路”。
連日來,葛山村黨總支書記劉旭平忙著在村裡的水果基地撫育果樹。為了給村民帶頭示范發展水果產業,2018年他與人合伙流轉了180畝土地種上黃桃、梨、李子、藍莓、蘋果等樹苗。試種成功后,2021年他又單獨種植了10畝新品種的蘋果樹。海拔高溫差大,加上撫育得當,基地出產的水果甜度高,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村民紛紛加入種植行列。
如今,葛山村的品牌水果“錦繡黃桃”已在景寧縣域內外小有名氣,年年都有預定客戶。基地還給閑散勞動力增加了不少務工酬勞。葛山村憶葛山錦繡黃桃基地負責人吳琳介紹,從撫育到採摘,他每年發放的人工工資超過30萬元。
鸕鹚鄉將葛山片區作為“景寧600”踐行地,同步推進種養業和旅游業發展。
南坑源村的稻田鯉魚賣出了每公斤100元的高價,擁有專利的小吃鯉魚干更是賣到每公斤560元,該村1000多畝稻田鯉魚去年為全村帶來了70余萬元的收入。“我在抖音上就賣了1500公斤。”楊傳春說。
如今,鸕鹚鄉已建成油茶、田鯉魚、水果等基地示范帶,並養殖娃娃魚、雲頂飛雞等特色產業,形成了“村村有基地、戶戶有養殖”的良好發展格局。
“以前受交通等綜合因素影響,我們是全縣最落后的鄉鎮之一,一村一產業的特色農業讓村集體經濟有了起色,村民謀生的路子也更寬了,還帶來了人氣。”鸕鹚鄉鄉長杜華俊介紹,鄉裡乘勢而上,利用“馬仙文化起源地”的優勢,弘揚傳承馬仙非遺文化,並將其與“景寧600”產業相融合,發展高山生態經濟。
鄉裡將“馬仙文化”基因解碼成文化元素項目清單和文化元素產業,並劃撥資金用於相關設施建設,通過建立院校合作站點,引進高層次人才等方式開展技術攻關,創新推出“你認我養”管家式果蔬服務,將馬仙挂件、油紙傘等文創產品與農特產品一起打包組成“鸕鹚七寶”禮包銷售,增加產品附加值,打響“畬葛山”品牌。
目前,鸕鹚鄉全鄉已產生農文旅融合經營性收入230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300余萬元,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90余萬元。
組合發展解鎖了鄉村振興動能。目前,鸕鹚鄉正結合百山祖國家公園創建,按照“一祖殿一勝地三園區”規劃思路,推進馬仙非遺傳統文化產業園建設,積極創建景寧西南片國家4A級景區,加快偏遠鄉鎮奔共富的步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