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潤人心 讓城市更包容
台州仙居出台《文化共富三十條》 打造五大品牌
台州仙居,自下湯發祥,甌越建國,秦皇置郡,東晉立縣,真宗賜名,歷史綿延六七千年。
古往今來,山水形勝、秀絕江南的自然環境,塑就了仙居人獨特的性格特征﹔源遠流長、繁榮興盛的傳統文化,涵養出了這座城市的大氣品格。
在時間的洪流中,囿於萬山的偏隘已經不再,接續古仁人之風,讓新事物的傳播、新思想的交流和新理念的形成,再度引發仙居開始琢磨:如何讓謙恭有禮、甘於奉獻、為人利他的人性永續,讓城市的精氣神得到挖掘和提振?
仙居的答案是:把握文化發展使命,用文化滋養城市,讓城市更包容、群眾更陽光、干部更敬業,讓仙居更加開明開放、海納百川。
5月10日,仙居縣出台《關於加快推進新時代文化仙居工程促進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簡稱《文化共富三十條》)——以打造理潤善學、“大氣仙居”、文明有禮、文化惠民、數字文化等五大品牌為目標,推動形成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文化發展格局。
讓文化底蘊影響到更多仙居人
城,是歲月的沉澱﹔鎮,是文明的集聚。在仙居這片土地,散落著一個又一個古鎮古村落,宛若一顆顆明珠,串起數千年的歷史文明。
從仙居縣城驅車約22.5公裡,行至皤灘古鎮,陡然從現代都市切換到到古風古韻。從皤灘古鎮東出1公裡,有個叫山下的村庄。村庄緊依道淵山,鑒湖水穿村而過,古人稱之為:“秀挹桐江”。
據考,村落始於唐代晚期,村民多為晚唐詩人方干后裔。村裡有一座名聞遐邇的桐江書院,系宋乾道年間方斫所建,以其祖先方英先生是桐廬人因名“桐江”。
當時,方斫以桐江書院為載體,以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學術修養,吸引了眾多學者與之交往。加之理學家朱熹蒞臨仙居規劃縣城,兩次於桐江書院講學並送子求學,還親自題下“鼎山堂”的匾額。從此,“桐江書院”聲名鵲起,“四方之學士文人,負笈從游者嘗踵相接”,以至在皤灘乃至仙居,出現了“袤及千裡,弦誦之聲洋溢,人才輩出”的鼎盛景象。
駐足觀覽,滿院清雅溫馨的書卷之氣仿佛扑面而來。而位於桐江書院西側的山下村古戲台、道淵古宅似乎浸潤了書院的高雅氣息,頗具文化品位。
古戲台建於清道光年間,台面大體呈正方形,四根石柱上方下圓,頂部飛檐挑角,古色古香,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緊挨桐江書院的道淵庄古宅為清同治年間學士方立誠所建,共有房子30多間,布局嚴謹,雕梁畫棟,是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歲月易逝,桐江書院對於后世的儒士來說,是精神上的歸宿意義,但對現在的人而言,更多的是參觀景點時的‘到此一游’。”仙居縣委宣傳部文化科科長婁勰說,這也是仙居出台《文化共富三十條》的重要原因——仙居文化遺產豐富,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把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出來,為“我”所用,為發展所用。
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載體
亦如書院、古宅沒有得到傳播和引導,僅僅就是一個建筑,《文化共富三十條》的出台,若是沒有載體依托,也只是一份文件而已。在文化傳播上,還是要依靠各個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仙居人民。
文件中提到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其中囊括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條舉措。具體如何構建?仙居錨定了文化禮堂。
例如仙居縣山下村,桐江書院、道淵古宅、朱熹、方氏、根雕文化等,都是它的“標簽”,仙居便將該村文化惠民品牌定為“儒理文化”。
皤灘鄉山下村工作人員方天紅介紹,目前,村裡將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全部修繕,在恢復舊貌的前提之下,最大程度地提升展示效果、保護古跡。道淵古宅作為村文化禮堂,在布局設計上,安排了“耕”特色展廳、“讀”特色展廳、古裝劇本殺、農家書屋等。
“全部完工后,村裡將以‘文化禮堂+研學’的方式,讓青少年實地感受文化浸染,感受村貌變化、歷史人文和風土人情,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獲得感、認同感和傳承感。”方天紅說。
像這樣承載著城市內在精神文化的文化禮堂,在仙居俯拾皆是。
目前,仙居縣累計建成禮堂305家,5月底前,仙居將實現全縣所有行政村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全覆蓋。
以此為基礎,計劃完成24家文化禮堂幫扶提升,開展數字化微改造、書香禮堂、古韻禮堂等特色禮堂創建,培育四星級文化禮堂10家、五星級文化禮堂5家、省級示范鄉鎮1個,把讓文化禮堂建設成為帶動和發展鄉村振興的“共富禮堂”。
同時,以“喜迎二十大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萬場藝演進村居活動正在全面開展,“我的村歌我來唱”一村一歌已唱響,專門為鄉村老年人定制的農村文化禮堂銀齡文體大比拼活動已舉辦50余場,仙居縣各鄉鎮排出的6000余場各類鄉風民俗、農事節慶活動正在火熱進行,既有效提升文化禮堂效能指數,更切實推動文化賦能鄉村精神文化共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