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仙居:“授人以漁” 打造情境式思政課堂
一堂好的思政課是什麼樣的?有人說要有知有味、有趣有料,也有人說要有意義、有意思,還有人說要有點“潮”。
“有一束光,指引我人生的方向,不管明天有多遠,始終把我心照亮﹔有一束光,帶我穿越百年滄桑,無論道路多麼漫長,那份初心不曾忘。”6月中旬,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安州中學一堂跨學科融合教學展示課,以歷史發展為主線,融合道德與法治、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從詩歌朗誦、歌曲合唱到版畫制作,立足學科特色,深挖思政元素,環環相扣的情境,猶如一束光引領著學生找尋內心深處的愛國情、奮斗心。
“美術課部分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開始老師通過中國木刻的方式給我們每個人發了木塊,讓我們自由創作、學習刀刻,到最后我們把40個木塊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我們共青春’圖案,向我們傳達了青春奉獻,凝聚力量,后浪擔當。”課堂上,最活躍的學生潘登是安洲中學初二學生,朗誦聞一多作品《發現》的他,第一個進入了情境之中。
帶領著學生歷經失望憤懣、崛起尋光、凝心追夢,參與融合教學展示課的教師們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怎麼激發學生情感、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愛國情懷、青年學生應該怎麼做到有為等角度出發,給予學生情感教育、行為指導,真正做到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台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吳世賓說。
“如何將學生們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融入到專題教學當中,並與當下的時代相結合,這是思政老師應該思考的。”在安洲中學副校長朱毅毅看來,加強思政課程的互動體驗,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她將音樂元素融入原本枯燥的思政課堂,通過不同的音樂幫助學生在激發情感、理解文本。從專題備課、授課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思政課不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結合了歷史故事、新時代精神、地域特色、學科融合等元素的思政大餐。
思政課的效果不僅僅是在思政課本身,如何將效果擴展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整個教育結構中?仙居給出了新的解題思路:圍繞“1451”的總體框架,緊扣立德樹人這一總目標,以“青春思政課”為載體,著力打造以“五跨融合”教育模式。
跨學段融合:組織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思政課”,組織學生“同上一堂思政課”,實現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教學資源、信息、教案共享,目前已共享優秀教案100篇。
跨學科融合:被學生稱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發展的“自然美學思政課”——《黃金分割與等角螺線》,集合了語文、數學、美術、音樂四門學科,有趣的課程使得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切實促進了知識結構的橫向融合。
跨區域融合:對內依托教育共同體工作,組建思政課教育聯盟,把特色項目建設、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學校創建結合起來,實現城鄉教育雙贏﹔對外與北京大學、中國美院、台州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學院等高校開展合作,校地共建思政教育基地。
跨領域融合:在整合全縣237名思政課教師隊伍,挂牌成立3個思政教師研訓基地的基礎上,積極聘請縣領導、優秀政法干警、道德典型以及“五老人員”等52人成立“思政導師團”,苦修內功,勤練外力。
跨時空融合:利用文化禮堂陣地,組織青少年學生參與“百首村歌獻禮堂”系列活動,青少年學生通過村歌,深入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同時,加強數智賦能,打造“東籬之家”“仙學匯”思政德育平台數字化應用場景,實現融合創新應用,切實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時空維度。
在不斷的實踐中,仙居的“青春思政課”的目標也愈發清晰:“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授人以愛,以“仁而愛人”的情懷、“捧著一顆心來”的摯誠,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不斷打造有溫度、有熱度、有高度的思政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