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紹興宋韻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2年07月17日16:58 |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小字號

7月14日上午,“坐地鐵 游紹興 品宋韻”全國主流媒體代表、達人採風活動在紹興沈園啟動。

活動現場,以宋韻為主題的“沈園尋宋”沉浸式體驗活動開展,伴隨著韻味悠長、意境悠遠的古琴演奏,嘉賓與游客聽宋事、品宋韻,聽琴、點茶、投壺、覽勝、鑒古……宋代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在這裡一一展現。

“坐地鐵 游紹興 品宋韻”全國主流媒體代表、達人採風活動為期兩天,採風團於7月14日至7月15日,根據特色宋韻游線路,先后到訪魯迅故裡、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石語堂博物館、柯橋古鎮、紹興博物館、宋六陵、曹娥江等地,在紹興別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近距離感受宋韻遺風、宋韻之“潮”,提煉宋韻文化的紹興樣本,為紹興打造宋韻文化高地、深度傳播宋韻文化魅力凝心聚力。

為讓紹興宋韻飛向尋常百姓,近年來,紹興以保護為前提,有序推進宋六陵等一批宋韻文化遺址的考古工作,並成立宋韻文化研究中心,解碼宋韻文化基因﹔以活化為導向,與杭州聯辦宋韻文化節,開發出酒店民宿、主題景區、特色線路等一批宋韻文化產品﹔以共享為主線,打造大型交響詩《惜懷岳武穆》等一批宋韻文化藝術精品,建設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陸游故裡等一批南宋文化新地標,讓宋韻文化從歷史走進生活,成為人人可觸、可感、可享的獨特生活體驗,在浙江逐夢共同富裕的偉大征途中寫下精神富裕的紹興注腳。

紹興之於宋韻,宋韻之於紹興,它們早已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繪就“解碼”篇章,千年宋韻傳下來

紹興歷史悠久,夏朝時,稱“於越”,簡稱“越”﹔春秋時期,是越國的中心區域﹔秦置會稽郡﹔晉稱會稽國﹔隋大業元年置越州。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駐蹕越州,次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並授府額“紹祚中興”,意為“繼承帝業,中興社稷”,紹興之名由此而來。

伴隨著這裡成為南宋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所在,一時間,紹興變得熙熙攘攘。“北宋越州州城32坊,南宋紹興府城96坊﹔與府城河網相應,當時紹興的橋梁有238座。這些橋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南宋時期建造,有的建橋技術已相當先進。”紹興博物館如是記錄。而且,彼時城內外商賈雲集,店鋪林立,陸游有詩《上元雨》雲:“城中酒壚千百家”。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紹興的釀酒業、造紙業、絲綢紡織業、雕版印刷業、制鹽業、造船業等皆稱盛於世。科技、經濟、文化、商貿等均發生了顯著變化。

以前兩者為例,南宋紹興出產的名酒有竹葉青、瑞露酒、蓬萊春等,時人有“滑鏡流之香潔兮,貯藏秘色之新瓮”的贊譽﹔當時的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鎮和會稽縣三界鎮等地都設有官營造紙作坊,與徽州、成都一起並列為全國三大造紙業中心。

而在宋人的生活方面,焚香、點茶、挂畫、插花,是最能體現其文化趣味的“四般閑事”。茶藝聞名,紹興產茶歷史亦悠久,至南宋時,已遍及各縣,且出現了規模化、園區化的趨勢。嘉泰《會稽志》中記載,“日鑄嶺……產茶奇絕,故謂之日鑄。《青箱記》雲:‘越州日鑄茶,為江南第一。’”

此外,南宋時,紹興培養出了眾多文人墨客、留下了無數不朽文章。

南宋統治者還把皇室陵墓建在紹興府城東南三十五裡稽北丘陵的寶山,叫作攢宮,在整個南宋時期,這裡前后葬有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南宋六個皇帝及北宋徽宗永佑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人稱“宋六陵”。

南宋朱熹曾說,“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近代學者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造極說”是著眼於整個宋代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曾經到達的高度而給出的總體評價。

如今,漫步紹興城內,南宋遺址隨處可見——迎恩門: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歷史上從杭州進出紹興的主要水道關隘和物流人流的聚散地帶﹔府山:舊時是越國王宮,南宋臨時皇宮﹔八字橋:立此,可南望會稽山,西眺大善塔,在南宋的《嘉泰會稽志》中,此景被稱為“河梁風月”,有河、有橋、有船、有人家,無限風光入畫來……同時,在紹興,宋韻文化貫穿於人們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宋韻在紹興有跡可循、有據可依,源於紹興市不斷做好保護和挖掘工作,繪“解碼”篇章。

以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園宋六陵為例,考古發掘成果先后榮獲2018年度和2020年度浙江十大考古重要發現之一,2021年,更被列入“十四五”國家大遺址。

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何俊杰介紹,宋六陵是宋韻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紹興打造宋韻文化突破性的抓手。紹興將盡快完成宋六陵考古工作,並於“十四五”期間,推進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構建“一心(南宋皇陵博物館)四片”的展示結構框架,將宋六陵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使之成為宋韻文化最動人的風景,成為延續中華文脈的紹興標識。

紹興市還早早成立了宋韻文化研究中心(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致力於陸游與南宋文化名人研究、南宋浙東詩路影響研究、南宋戲曲文化研究、南宋紹興望族研究、南宋循吏名宦研究、南宋六陵文獻整理、新見南宋墓志研究等,構造南宋文化研究理論體系。

推動宋韻融入公共文化體系,千年宋韻“活”起來

紹興作為宋韻文化的重要承載地,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活”起來,是時代賦予的命題。那麼,紹興是如何破題的呢?

全國主流媒體代表、達人到紹興“坐地鐵 游紹興 品宋韻”採風活動正是基於此打造的城市特色主題游線。

“宋韻是沉浸的文化,它不能只是挂在牆上的陽春白雪,更應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讓男女老少都能近距離觸摸宋韻文化的脈動,體驗紹興的歷史文化底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宣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杜毓英在啟動儀式上說。

事實上,為激活紹興血脈裡流淌千年的宋韻基因,紹興在重塑城市文化體系的進程中,牟定“宋韻文化傳世工程”,通過展覽展示、文藝演出、專題講座等一系列工作,推動宋韻融入公共文化體系,推進宋韻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講好宋韻故事,高質量推動精神共富。

伴隨著國潮出圈,熱愛宋朝生活美學的人士越來越多,紹興市系統整合古城內宋韻遺存和資源,串聯構建“宋韻文化”特色游線,打造南宋文化體驗圈——相繼舉辦過“風雅南宋·紹興仿宋斗茶雅會”、“宋韻流芳 紹興有戲”紹興非遺集市、“南宋軼事”故事會及“何處青山是越中——紹興經典詩詞紹劇音樂演唱會”等活動,通過展示展演、互動體驗等形式,彰顯南宋風雅集氣韻。

同時開發宋韻文化產品,改建打造宋韻特色文化主題酒店、主題民宿和主題旅游景區,研發一批宋韻主題的文化和旅游商品。全國首家宋韻美學民宿六和藏院在紹興應運而生、當地博物館展售原創IP產品、推出《陸游與唐婉》等舞台藝術產品,全方位展示紹興宋韻文化。

圍繞“名人名居”,紹興啟動陸游故裡建設項目,即在前期環鑒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基礎上,重點建設陸游故裡,編制相關開發利用方案,再現詩人筆下的山村風光,將陸游故裡打造成為具有中國古典詩意、山水環境、濃郁歷史感的南宋文化主題公園,打造南宋文化新地標。

紹興文旅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將與紹興中、小學簽訂合作協議,定期開展“宋韻文化進校園”活動,或者創作“宋韻紹興”主題劇本殺,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宋韻文化,愛上宋韻文化,有效推進“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建設。

跨越地域藩籬,千年宋韻走出去

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紹興還超越地域的藩籬,向更廣范圍講述宋韻文化。

一條錢塘江,將杭州與紹興連在一起,在傳播宋韻文化的過程中,紹興積極“融杭”,打造“江南文化圈”,自2019年起,紹興與杭州聯合舉辦宋韻文化節,先后舉辦了以“南宋遺韻”為主題的“宋畫尋宗·南宋美學——書畫小品展”“遇見紹興——紹興建城2510年特展”“金石永年·歲歲永和——全國名家磚銘題跋展”等專題展覽,同時以長軸雄文《紹興賦》為撬動點,把五十余年書、畫、印作品和南宋“紹興元年”的古錢幣展示作為載體,激活紹興文旅中的南宋基因。

同時,加強與開封的互動交流,2021年10月,第六屆兩宋論壇上,紹興與杭州市文廣旅游局、開封市文廣旅游局簽署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協議,共同搭建兩宋文化旅游發展平台。

更久以前,紹興還走進深圳、香港等多個地方進行文化旅游推介﹔近期,亦看准時機果斷出招。目前,紹興已經制定好搶佔疫后上海旅游市場宣傳推廣系列活動實施方案,“希望有更多的人走進紹興,了解紹興。”紹興文旅相關負責人表示。

紹興要做的,不僅是走出省域,更是走向世界。

2022年以來,紹興文旅新聞宣傳工作聚焦“建設高水平網絡大城市、打造新時代共同富裕地”主題,有效聚合融媒力量,大力打造海外宣傳矩陣,持續打造“研學旅行”“東亞文化之都”“歷史文化名城”等文旅IP,向世界充分展示紹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傳遞“名城紹興 越來越好”城市品牌形象的獨特魅力。

圍繞“東亞文化之都”,紹興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紹興文創大走廊、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浙東運河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等,對標世界文化遺產標准,大力推進以魯迅故裡、陽明故裡、書聖故裡、徐渭故裡等為核心的紹興古城建設,全力將紹興打造成為具有國際風度、江南特質的國際文化名城,借此把宋韻文化推向國際。

杜毓英也在啟動儀式上提出新的要求,創新活動載體,深度解碼宋韻文化基因,提升宋韻文化傳播力。這隱隱約約地指示著,為進一步增強宋韻文化的傳播力,紹興文旅的目標將更深更遠。

所以,啟動儀式上,紹興文旅啟動“古城最宋韻”打卡活動、官宣紹興文旅發布穿“越”宋“潮”短視頻征集令或就是提升宋韻文化傳播力的解法之一。“歡迎大家帶著鏡頭,走過街角巷尾,捕捉在紹興收藏了千年的宋韻風光!”活動現場發出呼吁。

“我們的目標是讓紹興人、來紹興的游客都能隨時隨地品味體驗南宋生活,讓宋韻文化貫穿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成為他們固定的生活方式。”紹興文旅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