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全國兩會·浙江之聲

全國人大代表屠紅燕:擦亮絲綢紡織業金字招牌

張帆
2023年03月11日16:34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受訪者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受訪者供圖

絲綢紡織業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歷史經典產業,擦亮這塊金字招牌,對美化人民生活、拉動內需增長、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生態文明、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近年來,個性消費、文化消費、時尚消費、綠色消費日趨成為主流,綠色轉型、數智賦能、品牌塑造等發展共識深入人心,對傳統絲綢紡織產業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格外關注“推動絲綢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這一話題。

紡織行業是僅次於石油行業的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高污水、高能耗問題突出。傳統做法就是通過外部治理如易地搬遷等,但從根源上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來化解產業煩惱。屠紅燕認為,數字化綠色環保印染新技術在行業內大力推廣很有現實意義。“該技術依托高精准數字化能力,可顯著解決污水排放問題。該技術已列入2021年浙江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讓企業實實在在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甜頭。”屠紅燕介紹,目前,這項已經可以成熟應用的先進技術並未廣泛推廣,產業價值沒有最大化發揮。

對此,屠紅燕建議,由政府確定牽頭部門專項負責綠色環保項目審批全流程閉環,幫助支持各企業快速落地,同時,可設立紡織綠色低碳發展基金,重點支持清潔生產、綠色印染、短流程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通過重點項目立項、先進技術評選、重點應用推廣等措施,加快行業綠色相關技術的研究應用。

作為數字經濟大省,浙江解決傳統絲綢數字化轉型的做法,對全國絲綢乃至全國紡織行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示范意義。屠紅燕介紹,乘著數字化改革浪潮,浙江傳統絲綢在生產、設計、營銷等領域實現了數字化全面賦能,加快了產業升級速度。通過對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核心產業鏈條上的綜合應用,浙江絲綢已經可以實現消費者“所想即所見”“所見即所得”“所得即虛擬與現實”的個性需求。“數字經濟中涌現出來的創新成果,可以源源不斷地為行業帶去新的動能和活力。”屠紅燕認為,有關部門應認真梳理總結數智場景在行業的創新實踐與應用,並形成具有數字化特征的標准技術成果,快速在全行業推廣。此外,絲綢紡織企業多為中小企業,“不會轉,不敢轉,不能轉”情況突出,屠紅燕建議搭建直接面向絲綢紡織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公共服務平台和可落地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真正讓數字賦能實體經濟。

她介紹,2018年,中國絲綢企業憑借自主研發的數碼印花領先技術,史無前例地將企業logo打在了國際大牌產品上,賺取了一筆技術服務費。近年來,中國絲綢行業實現了從引進國外技術、設備為國外品牌做廉價貼牌加工,到如今反向輸出新技術、新品牌的轉變。變“貼牌”為“品牌”后,中國的絲綢品牌,就要用民族文化承載品牌故事。“在G20杭州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及北京冬奧會等一系列國際盛會上亮相的一件件絲綢文創精品,就是向世界講述的一個個中國絲綢好故事。”屠紅燕認為,品牌的打造非一日之功,主要依靠企業自身在時間、信譽、文化等方面的持續積澱與努力。

為此,屠紅燕建議,支持絲綢企業在杭州亞運會等國際舞台上深度參與、充分亮相,向世界講好“中國絲綢故事”﹔通過設立“中國絲綢日”等舉措,堅定產業文化自信,營造絲綢消費時尚氛圍﹔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的過程中,也可重點宣傳推廣中國絲綢文化及相關產品,積極為國內絲綢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不斷提升中國絲綢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作為世界繭絲綢生產第一大國,我國絲綢產業遍布全國27個省1000多個縣,桑園面積2000多萬畝,涉及近2000萬戶農戶、近100萬產業工人就業。當前,越來越多的絲綢企業清醒地認識到,栽桑養蠶就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桑蠶產業,又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落腳點。企業有市場、有資金、有技術,與鄉村優勢結合,通過蠶種改良、標准化種桑、規范化養蠶等舉措,為蠶農打開了創富空間。屠紅燕舉例道,在浙江開化試點鋪開的彩色繭養殖,直接帶動當地300多戶家庭、近千農民就地創業,桑農每年增收超30%﹔在雲貴等中西部欠發達區域,“一床蠶絲被,脫貧山區一家人”的共富故事溫暖人心。

“企業有需求,農民有動力,這就是最好的共富模式。”屠紅燕建議,大力推廣這種把企業優勢和當地資源環境優勢相結合的做法,為企業跨區域產業結對提供便利,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同時,應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力量,多主體協同發力,為新蠶種和生物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應用提供更多的智慧支持和保障,增加蠶桑繭用於生物醫療、綠色健康、特色文旅等領域的衍生場景,打造更多小而美的絲綢下游新產業,共譜富裕生活的美好樂章。

(責編:張帆、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