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安徽:瞄准強農靶心 深耕科創沃土

張磊、韓震震
2023年03月17日09:1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系統自動匯總分析土壤濕度和氣象信息,有些干燥,提示要在3月20日左右進行灌溉。另外,虫情病情監測系統發現了紅蜘蛛等虫害,雖然數量不多,但也要著手准備病虫害防治。”3月10日,安徽亳州種糧大戶焦魁輕點鼠標,電腦顯示屏不斷切換麥田畫面,各種數據及時顯現。通過智慧管理平台,這個“無人農場”實現耕、種、管、收的無人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種植面積如今已擴大到1000畝。

田地裡,看得見的是攝像頭、遙感器、監測系統、農用無人機械,看不見的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這種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是安徽科技強農的生動縮影。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方面,明確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安徽是農業大省,2022年糧食總產達到820.0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穩居全國第4位。同時,經過多年努力,安徽科技創新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1年邁入全國第一方陣。在安徽,農業與科技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在這個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時節,人民網記者走進春耕一線,帶您一探安徽現代農業建設新圖景。

擁抱數字時代,“互聯網+”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給農田安上“智慧大腦”,種田從“靠經驗”到“靠數據”,隨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投入應用,安徽的現代農業生產正在持續升級。

在安徽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智慧溫室內,大學生“新農人”檢查作物生長狀況。人民網  苗子健攝

在安徽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智慧溫室內,大學生“新農人”檢查作物生長狀況。人民網 苗子健攝

近年來,安徽不斷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三農”領域的推廣應用,出台《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方案(2022—2025年)》《加快“數字皖農”建設若干措施》等重要政策文件,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

依托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滁州天長市不斷完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農業、農村、農民等涉農數據資源,搭建大數據中心和涉農電子資源“一張圖”,實現對基地內農業生產資料、土地資源、種植資源、農機資源、勞動力資源等信息的管理數據化。

在蕪湖,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探索農藝、農機、農場經營等深度融合,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實現智慧農業賦能的水稻全程標准化種植。目前,這種模式與“蕪湖大米”產業集群深度融合,已完成逾20萬畝的技術服務覆蓋。數字化技術賦能的“蕪湖大米”,銷售價格從3元/斤提高至6元/斤,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

有了規模經營,農業科技才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近年來,安徽不斷推動土地流轉,目前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接近60%,同時還建成高標准農田超6000萬畝,為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加快種業振興,農業“芯片”育出新希望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今年更是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足見其戰略意義。

近年來,安徽省聚焦打造種業強省目標,全面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淨化”五大行動,以“組合拳”促進種業振興。

3月2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位於安徽合肥的豐樂種業有6個主導品種成功入選。“目錄將推廣品種劃分為骨干型、成長型、苗頭型和特專型,引導推動品種更新換代,我們的‘兩優5078’水稻品種就屬於苗頭型,在長江中下游種植,正常管理畝產可達700公斤,高產田都在800公斤以上。”豐樂種業水稻研究院副院長吳曉亮說。

豐樂種業科研人員正在田裡檢查水稻實驗品種的生長情況。 豐樂種業供圖

豐樂種業科研人員正在田裡檢查水稻試驗品種的生長情況。豐樂種業供圖

目前是水稻種子的銷售旺季,在蕪湖市南陵縣,“南陵早2號”的供不應求,讓育種專家程太平很振奮。

南陵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水稻持續穩產、高產研究,2021年,新稻種“南陵早2號”一經安徽省審定推廣,便迅速引起省內及周邊省份的關注。

每年7月中旬,短短十幾天時間,長江流域雙季稻種植區的農民都要冒著高溫搶收、搶種,非常辛苦,新稻種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作為特早熟品種,早稻收割、晚稻種植都可以提前或推遲10天左右,‘雙搶’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且還有中熟稻的產量。”程太平說,2022年,除了在安徽省內種植,“南陵早2號”還在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進行試種,效果很好,有的地方原本隻能種植一季稻,如今也打算開展雙季稻種植,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據統計,截至2022年,安徽共有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11家,居全國第二﹔全國種業信用明星企業前10強總數居全國第一﹔13家種業企業入選國家陣型,總數居全國第六。不但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還連續4年成為全國水稻種子出口第一大省。

萬余科技特派員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

氣溫回升,眼下是皖北小麥起身拔節的關鍵期,3月1日,科技特派員喬玉強來到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查看小麥長勢,指導村民開展春季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拔節肥追施,夯實夏糧豐產豐收基礎。

喬玉強是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在他看來,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裡”?科技特派員的作用至關重要。

“產量增加、成本降低,採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機械,每畝糧食收益可以比周邊農戶高出30%,大家一看就心動。”2022年,在張槐村的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喬玉強推廣種植作物所研發的新品種“皖墾麥22”獲得大豐收,畝產超過800公斤,引起了很多種糧大戶的關注。今年,該品種在沿淮地區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

科技特派員喬玉強(右)在張槐村與種糧大戶交流。受訪者供圖

科技特派員喬玉強(右)在張槐村與種糧大戶交流。受訪者供圖

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像喬玉強這樣的科技特派員,目前安徽有一萬多名。

近年來,安徽不斷鞏固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目前全省已選認17229名科技特派員,實現所有行政村“一對一”服務,培育市級標杆點16個、縣級樣板點104個、長期幫扶點1205個,新建省級科技特派團143個、工作站115個、示范基地227個。

在“幫村扶戶”的基礎上,科技特派員們開展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與服務對象建立利益共同體,領辦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等領域實施鄉村振興科技項目81項,真正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把成果送進千萬農民家。

“以后的農業,應該是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的,坐在屋裡就能把地種好。”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描述了他心中的未來種糧場景。已經70歲的他,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深切感知著安徽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安徽全省糧食總產達820.0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徐淙祥心中的場景,正在逐漸化為現實。

(責編:孫鵬、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