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8年惠及4地1750万人 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

浙东引水工程总布置图。资料图
6月29日,位于浙江绍兴的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引曹南线)启动试运行。作为浙东引水工程六大骨干工程中的最后一项,该工程的完成见效,意味着历时18年建设后,浙东引水工程终于全线贯通。工程干线总长323公里,是浙江跨流域最多、引调水线路最长、受益区域最广的水资源战略配置工程。
历时18年,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
浙江素有江南水乡的美誉,浙东地区更是河网密布。但统计资料表明,浙东萧绍甬平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830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海岛市舟山人均水资源量更是仅有605立方米,缺水问题严重制约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把富春江水引向绍宁平原及舟山海岛。”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水利专家便提出“浙东引水梦想”。2003年,这一“梦想”开始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谋划浙东引水工程,为解决浙东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出良方。
曹娥江大闸。浙江省水利厅供图
2005年12月30日,随着曹娥江河口一阵“隆隆”的轰鸣声,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开工。紧接着,曹娥江至慈溪引水、萧山枢纽等6项主体工程相继开工建设。2013年3月,浙东引水工程试通水,大部分工程开始发挥效益。之后,随着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受益范围。今年6月29日,浙东引水工程六大骨干工程的最后一项——引曹南线终于建成试运行。
六项工程的全面建成,打破了原有的供水工程体系,与星罗棋布的河道、水库一起重组浙东地区“水脉”,共同担负起整个浙东引水工程的职责。
全线贯通后的浙东引水工程平均每年可引约8.9亿立方米的富春江水到浙东地区。这项“西水东调”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不仅改变了浙江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也改变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一项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砥砺创新 工程攻克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规模大、线路长、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浙东引水六大骨干工程的建设始终伴随着问题与考验。
据介绍,率先动工的曹娥江大闸位于钱塘江河口强涌潮区,工程建设克服了强涌潮冲击、闸下泥沙淤积、软基沉降、海水侵蚀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如今成了“中国第一河口大闸”,挡潮蓄淡,安澜镇流,可增加年利用水量6.9亿立方米。该工程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荣誉。
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引排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攻克了软土深基坑垂直开挖、大体积砼温控防裂、高压电网交叉施工等技术难点。
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工程。浙江省水利厅供图
舟山大陆引水工程打造了国内海底钢管线路最长、口径最大的输水工程。
18年砥砺创新,参建各方多次组织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先后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成就了今天的“浙东水网”。
浙东水网重构 惠及4地1750万人
浙东引水工程的全面建成,实现了浙东水网重构,在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水灾害防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惠及杭州、宁波、绍兴、舟山4个市,涉及18县(市、区)1750万人口。
截至今年4月,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引水超37亿立方米,浙东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大为改观。在2013年、2015年和去冬今春的旱情,发挥了巨大作用。
引水以来,沿线11个交接断面水质也较引水前普遍提高1至2个类别。在2017年9月,监控断面全面消灭了劣V类水。
此外,浙东引水工程的运行,大大提高了沿线各地防汛调度的灵活性。据测算,有了浙东引水工程的水资源保障,浙东引水沿线增加预泄量约5000万立方米。
浙东引水工程这张改变浙东水文格局的庞大水网,将给更多群众带来福祉,也将给更多地区创造财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