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组织钱塘江全江段涌潮科考
8月24至25日正值农历七月十七、七月十八钱塘江秋季大潮,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省水利学会首次组织钱塘江全江段涌潮科考。科考队队员们带着旋翼式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在100余公里长的涌潮地段,全覆盖跟踪拍摄钱塘江涌潮。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钱塘江涌潮的形成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由于杭州湾口呈喇叭形状,外口宽100公里,至口门澉浦只有20公里,而萧山仓前仅宽2.2公里,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且受到水下沉沙形成的沙坎阻挡、摩擦,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涌潮形态。
钱塘江涌潮威力大、速度快,在带来特殊景观的同时,也给沿江两岸百姓带来了许多灾害。面对汹涌澎湃的潮水,钱塘江两岸的先民们从未停止过抵御潮灾、保卫家园的探索。从土塘、竹笼塘、柴塘、再到石塘,随着海塘修筑技术不断迭代,钱塘江两岸的“安全线”也在不断升级。如今,在全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建设安全、生态、提标的海塘更是成为了时代命题。
如何寻找涌潮保护和提升涌潮潮景多样性之间的平衡点?如何通过研究涌潮为钱塘江观潮景观资源的利用、沿江景观带的建设和高标准海塘建设提供依据?多年来,一代代水利专家上下求索。
也正因此,今年,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省水利学会组织钱塘江涌潮科考,首次对钱塘江涌潮全程追踪观测及记录,利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潮景景观拍摄、岸滩地形观测,结合涌潮观测站涌潮参数测量,追踪钱塘江涌潮生成、演进与消亡的全过程。“希望通过此次科考,进一步研究钱塘江涌潮的自然规律演变,分析其关联性,为钱塘江观潮景观资源的利用、沿江景观带的建设和高标准海塘建设提供依据。”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会长徐有成表示。
此次科考地点主要为钱塘江河口沿岸,具体地点为钱塘江涌潮生成处(海盐黄沙坞排涝闸—余姚新临浦闸)至涌潮消失处(萧山闻堰—西湖东江嘴)约100千米范围内的18个重点河段及若干潮景点。为掌握钱塘江涌潮全过程,队员们分别在钱塘江南北两岸各10组进行拍摄,并根据相关要求记录地名、位置、到潮时间、行进速度、潮型等信息。
为期两天的科考活动,有不少新成果和发现。比如,大家对起潮点、涌潮湮没点有了新的认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人们大致确认钱江潮的起潮点在海宁大尖山一带,之后就一路东移。近年来,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通过持续观测与蹲守,基本确认了现在钱塘江潮的起潮点,在海盐黄沙坞排涝闸(北岸)和余姚临海浦闸(南岸)一线以东的位置。与2010年相比,钱塘江起潮点在10年时间向东移动了约10公里。8月25日,科考队员在杭州东洲岛附近发现富春江北支涌潮消亡点,补充了对钱塘江杭州段涌潮消亡点的认识。
此外,科考过程中还新发现了三处涌潮观测点。“我们发现,钱塘江南岸潮水有了变化。在余姚、上虞一带及绍兴柯桥至临江码头,原先涌潮欣赏度没有这么高,现在能看到部分壮观的一线潮。”徐有成说。
科考结束后,主办单位将收集整理科考结果,发布科考报告。“去冬今春以来钱塘江上游来水较常年偏少,钱塘江河口闸口至澉浦段总体淤积,根据径流、江道地形判断,海宁和杭州地区涌潮高度较去年小。”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河口治理部俞金清介绍,虽然今年秋季钱塘江涌潮会略小于去年,但二度潮、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等各类潮景仍将存在。俞金清说,通过此次科考,进一步印证了涌潮形势预测。
参加此次科考的队员、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河口研究所的陈刚则对如何建设高标准海塘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建设高标准海塘要在考虑防洪御潮‘生命线’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水文化来深化‘幸福线’的内涵,以浙江精神中勇立潮头为出发点,将海塘系统与涌潮景观融于一体。”例如,杭州九溪出口上游处有一顺坝,当涌潮翻越顺坝与珊瑚沙闸口门段相碰撞时,潮头直冲云天,高者可达十多米,产生壮观的“冲天潮”现象。但是,沿堤防回溯的回头潮,有时也会翻越堤防,造成车辆损坏、人员受伤。“按照涌潮不影响之江路交通和行人安全的原则,优化堤线布置,实现一潮多看是有重要意义的。”陈刚说。(梅林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