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金华对标打造全域海绵城市

小雨不湿鞋 大雨不内涝 富有“水弹性”

徐朝晖
2022年01月25日08:39 | 来源:金华日报
小字号

  雨天不再湿鞋、夏天不再烫脚、暴雨不再“看海”,整个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富有“水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久晴或干旱时又能把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再利用。这样的治水效果,和谐而美妙!

  “金华是国内较早接受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城市之一,以水治水的生态理念和技术早已得到应用和推广。”金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燕尾洲公园、梅花公园、湖海塘公园等景观工程,都是金华对海绵城市前瞻性探索和成功实践。

  近年来,金华市区已在127个城建项目中融入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022年元旦新开放的赤山公园,入选浙江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截至2021年底,金华市区35%的建成区已达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海绵城市各项指标要求,超额完成浙江省政府下达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国将分三批支持各地开展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金华对标对表,在2023年之前还计划实施海绵项目78个,总投资69.5亿元,力争55%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0年进一步达到80%以上,打造人水和谐的全域海绵城市浙中样板。

  消纳雨水更自如

  不少细心市民发现,在金华市区“三江六岸”近年新建的沿江公园里,步行道也讲究起变装美颜,有绿色的、蓝色的、也有红褐色的。不仅美观别致,小雨天还不会湿鞋。

  一些经过改造的老旧小区里,屋顶下来的雨水管被接到了花坛里,花坛里多了一个个向上凸起的雨水箅子。下雨天,雨水在花坛里蓄积到一定深度,再通过雨水箅子流走。一般的小到中雨时,雨水不会轻易流淌到路面上来。

  事实上,这些城市建设中的细节,正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充分体现。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质有改善”的城市发展目标。

  在国外,海绵城市也被称作“水弹性城市”,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据金华城建专家介绍,海绵城市主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小微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砖、沙砾铺装等,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海绵小系统,汇聚起来就能发挥大作用。在城市公园、公共建筑、居民小区里,雨水自然渗透,集蓄在雨池中,强降水时有效阻滞了雨水向路面满溢、向河流奔涌。

  治水护城更惠民

  2015年,浙江吹响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集结号。金华随后出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和运维管理等环节,高质量高标准建好海绵城市。

  “在多年实践中,金华市区探索出了‘5+5+X’的建设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海绵城市大系统的形成。”金华市市政设计院专家介绍,第一个5是指选择金华多湖、湖海塘、尖峰山、二七区块和江北老城区,全力打造五大示范区;第二个5是构建管理、规划、标准、建设和长效五大体系;X是指全域化、系统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截至2021年底,金华市区结合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河湖水系等各种建设类型,完成投资117.9亿元,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金华湖海塘公园、梅园、武义江治理,回溪黑臭水体治理,曙光花园污水零直排改造等一批海绵城市精品项目脱颖而出。

  据统计和监测,金华市区海绵专项规划中的13个分区,合计约3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已达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的各项指标要求。金华市婺城区、金东区、金华开发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县(市、区)”。随着海绵城市全域化的推进,城郊温差有效减小,热岛效应逐步改善,市民获得感稳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金华对标打造高品质的海绵示范城市,在公园绿廊、防洪排涝、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中,将海绵治水理念转化的惠民成果和福祉。”金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全域化、系统性推进,一个以绿色廊道、海绵公园、海绵道路、海绵建筑与地块为主,会呼吸、有弹性的绿色海绵体系,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三江六岸。

  缓解洪涝更生态

  海绵城市的理念,有别于传统工程人治水的惯性思维,强调以水治水,提倡将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利用,提高城市“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实现雨水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收纳治污”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自然净化”转变。

  有专家指出,这正是缓解城市“逢雨易涝、久晴易旱”的有效途径。对水的治理,在金华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东汉时期,智慧的金华先人便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式,在落差168米的白沙溪上修筑起以引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堰坝群——“三十六堰”。2020年,“三十六堰”成功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早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前,金华就于2010年在三江交汇之地启动“城市与洪水为友”主题的实验性工程——燕尾洲公园的建设。通过建立适应性防洪堤、适应性植被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燕尾洲公园获得2015年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奖,至今仍引领金华海绵城市建设。

  刚刚入选浙江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的赤山公园,是金华市区海绵城市建设又一典范。赤山公园对标“城市森林旅游亮点、都市生态游憩中心”,注重自然坡地的保护和修复,强调就地取材,通过景观绿地、植物群落、山塘溪流,以及可渗透路面、生态停车场等“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让这片近50公顷的城市绿肺更生态、更自然。

  近年来,金华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市区对城市主次道路及地下管网进行全面改造,排水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干道遇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交通不中断,重点路段不积水。“五水共治”与海绵城市建设在理念上高度契合,也为海绵城市的全面推进夯实了基础。

(责编:叶宾得、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