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慈溪發現一處4000多年前史前遺址
為探索良渚文化的衰亡與錢山漾文化的內涵提供了關鍵証據
石磡遺跡。考古隊供圖
茂山遺址發現的側扁鼎足。考古隊供圖
茂山遺址發現的弧背魚鰭形鼎足。顧嘉懿攝
“在慈溪掌起鎮茂山南坡上發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錢山漾文化遺址,距今4200年至4400年。”記者7月19日獲悉,茂山遺址發現的側扁鼎足和弧背魚鰭形鼎足的地層疊壓關系,為探索良渚文化的衰亡與錢山漾文化的內涵等重要課題提供了關鍵証據。
今年4月下旬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和慈溪市文物保護中心聯合對茂山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00平方米,出土150多件編號器物和大量陶片。石器種類包括錛、犁、鑿、刀、鏃和礪石等,還有陶質紡輪、玉玦等。日前,歷時近3個月的考古發掘工作結束。
茂山遺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丁品說,此次考古發掘清理出三條東西向弧狀排列的石磡遺跡,在錢山漾文化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石磡應該是堆土營建土台時用來護坡的,考古人員推測土台不是一般的村落遺址,而是具備特殊功能的遺跡,可能是居址、墓地,也有可能是祭祀場所。從石磡在不同地層都有分布來看,這個土台應是歷經多代人反復營建而成。
丁品說,對於新石器時代遺址,學術界一般以量大分布廣的陶片作為分類依據,其中又以不同形態與特征的鼎足(炊器的支撐足)作為重點。2014年,根據丁品在2005年和2008年對湖州錢山漾遺址二次發掘的發現而被學術界命名的錢山漾文化,它的特征器物是一種弧背魚鰭形足鼎。
比錢山漾文化更早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4300年前)歷經千年走向消亡,成為一個歷史謎團。在良渚文化晚期遺址中,其特征器物T字形足鼎逐漸被側扁足鼎取代。但對於以側扁足鼎為主要特征器物的遺存的歸屬,學術界意見不一。
茂山遺址的地層可分上、下兩大文化層。其中,下文化層僅見側扁鼎足,上文化層則是側扁鼎足和弧背魚鰭形鼎足共出。據此可判斷側扁鼎足要早於弧背魚鰭形鼎足,這兩種鼎足應該是一種直接的繼承發展關系。
丁品說,側扁鼎足和弧背魚鰭形鼎足的這種地層疊壓關系,在長江下游的環太湖地區還是第一次發現,為探索良渚文化的衰亡與錢山漾文化的內涵等重要課題提供了關鍵証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