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

熊艳、刘园园、摇慧敏

2021年03月24日08:31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

“家门口在建亚运会场馆,门口地铁的那一头就是良渚。”家住杭州萧山的戚先生,周末带上孩子,搭乘地铁2号线去良渚博物院看展览,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看遗址、体验考古项目,一天下来,戚先生很感慨:“一天穿越古今,近身触摸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种感觉很奇妙。”

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才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获得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成为像戚先生这样的杭州市民自豪表达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曾两次到良渚调研,七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为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良渚古城遗址“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掀开“新篇章”。

恪守底线 保护管理取得“新成效”

2003年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馆时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这一重要指示,吹响了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集结号。

一系列高规格举措随之而来——省委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省委和杭州市委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进党代会报告;地方性保护法规《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出台;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挂牌……

如今,进入后申遗时代,杭州一以贯之探索实践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彰显良渚特色的保护管理路子。

申遗成功第2天,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限开放”。在热闹非凡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市民戚先生和儿子最喜欢的是VR体验和模拟考古项目,“让文物遗产不再冷冰冰,与群众有隔膜,良渚做得非常先进。”在戚先生看来,用最现代的科技、最新潮的创意诠释最古老的文明,让更多年轻一代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是增强文化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的最佳方式。

完善保护体系、加大监测力度、注重社会参与……一系列的“恪守底线”举措,让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取得“新成效”。以数字赋能为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作为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以遗址本体保护为主、深挖遗址文化内涵打造的创新型公园,对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进行了数字赋能。如今,除了创新利用5G、AI、AR等数字技术进行遗产监测、展示,杭州还推进遗产保护管理“数字驾驶舱”“遗产数字大脑”建设,相关“数智”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共建共享 活态利用得到“新发展”

“故乡是什么?是无论我身在何方,这块土地都会与我的内心深处有着连接。”良渚人梅娇寅,5岁开始学习舞蹈,从良渚出发走出国门,心里念念不忘的始终是故乡。

为助力良渚申遗,2018年她和良渚遗址周边社区联合发起“舞态良渚”社区舞蹈教育公益活动,还带领舞态良渚与全世界顶级的舞蹈和教育专家分享,让良渚人与良渚的故事走上“世界舞台”。

正是一个个像梅娇寅这样的“原住民”力量汇入,才让良渚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更加“深度融合”,活态利用得到“新发展”。

眼下,杭州正以国字号项目为引领,高标准推进以良渚博物院二期综合体项目为重点的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规划建设;同时,遗址公园新一轮陈列展示馆、老虎岭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5G互动体验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也已相继启动实施。

“良渚文创产品做得太用心了,珠宝项链都好漂亮,图书文具类也是精美绝伦,我多次回购作为礼物送外地朋友了。”一位网友在网络商城兴奋地留言。

除了与阿里、腾讯、工行、移动等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外,良渚还与浙江省文投集团合资成立创意公司,深入挖掘利用良渚文化大IP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叫好叫座的文化衍生品,良渚文创淘宝店、京东旗舰店自上线运营以来,在线上线下“截获”连连好评。

“除了成为第一批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良渚还要和西湖、大运河联动融合,让杭州‘三世遗’交相辉映。”良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良渚已联合西湖、大运河推出杭州“三世遗”精品旅游线路,与南湖革命纪念馆合作开辟“良渚—南湖”红色线路,并通过积极举办长三角旅行社走进良渚、良渚古城文旅长三角云推介会等,让杭州成为长三角上最闪耀的文旅“皇冠”。

多元立体 文明传承步入“新轨道”

“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已深植杭州的发展肌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以来,杭州一直聚焦“文明圣地”定位,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持续讲好“良渚故事”,全面放大“良渚声音”。

“我不是良渚研究的专家,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我心中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国际考古学泰斗科林·伦福儒第三次到访良渚后感叹。

在2019年10月举行的首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上,103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齐聚良渚,发布《关于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良渚共识》,科林·伦福儒的由衷称赞,引得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的共鸣……做大做强良渚学研究,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正是杭州坚持“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两条腿走路的成果。

让“良渚声音”能够远播,已实现“从娃娃抓起”。

从2019年夏天开始,拿到全国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七年级新生,在翻开书页时就能一睹良渚遗址的风采;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还设立了良渚国际研学中心和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共同构建全方位的研学平台、教育基地。

“千挑万选,把家安在了良渚,这个夏天就可以搬进新家了。”曾参与良渚申遗志愿工作的“新杭州人”刘女士憧憬着在良渚的新生活:“楼下就是樱花掩映的大剧院,不远处就是美院良渚校区,步行几公里就能去遗产区感受生态林,选择生活在良渚是精神物质的活色生香。”

眼下,十多年来深度研究良渚、助力良渚申遗的陈同滨、华芳等规划师,会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负责人,每周一次带领“80后”“90后”团队前往良渚,精心编制着新一版良渚古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全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中,他们希望为良渚构筑起“双国宝”的特色保护体系,在将遗产地打造为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管理典范的同时,将良渚区域打造为五千年文明延续并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良渚的故事,依然在现代熠熠生辉;文明的圣地,必将在未来生生不息。一场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统筹保护与发展的非凡实践之路,将在杭州这片灿烂土地上,继续塑造“古今交汇的文化盛景”。

(责编:张帆、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