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原創

良渚申遺成功兩周年 擦亮“世界級文化金名片”

王麗瑋、陰家祺
2021年07月20日18:11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前不久“杭州良渚日”裡,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人頭攢動,人們爭相目睹這一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實証之地。

今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滿兩周年。正如在申遺成功之時許下的願景:后申遺時代,杭州正努力將良渚古城遺址建成大遺址保護利用典范和文旅融合發展樣板。

“大遺址”“大保護”“全聯動”

7月8日,良渚古城遺址“宮殿巨型木構”復原展示區正式對外開放,迎來游客參觀熱潮。這些長短不一、神秘的巨型木構件原件發掘於莫角山宮殿東側的鐘家港古河道中,最長的甚至高達17.2米。

良渚古城遺址完整呈現了中國5000年前早期國家的社會形態,代表了中國史前稻作文明的偉大成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良渚是實証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同。

“宮殿巨型木構”復原展示區7月正式對外開放。人民網 王麗瑋攝

據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文物與遺產管理局副局長孫海波介紹,近年來,良渚古城遺址堅持按照國際標准構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保護管理體系,開創了良渚古城遺址“大保護”“全聯動”的全新格局。

良渚遺址保護區范圍隨著考古發掘推進,目前已拓展到54平方公裡,保護區內遺址點多達305個。分布面大點多、遺存密集,如此大面積的遺址保護工作是世界性的難題。為此,杭州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遺址保護。

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監測管理中心,“良渚古城遺址監測預警”系統涵蓋了114平方公裡的遺產區和緩沖區,通過安裝在土壤、空氣中的傳感器,結合日常人工巡察,對各種遺址病害及時預警並加以處置。

公園內雕塑小品展示了良渚先民的勞作狀況。人民網 王麗瑋攝

面對江南潮濕環境土遺址的保護難題,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實施了良渚古城南城牆、外圍水利系統老虎嶺遺址保護工程,加強遺址本體及周邊環境保護,積極運用前沿科技手段,走出遺址保護新路。

“宮殿巨型木構”復原展示區的巨型木構是根據2017年考古發掘的原件加以3D掃描之后,利用數字模型1:1精准復原而成,無論是擺放位置還是視覺外形,幾乎和發掘時的原件一模一樣。孫海波介紹,這是當地首次運用3D打印技術來“復原”木構件,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文化遺產保護不是一家的事,更需多方聯動。“我們積極發動良渚文化志願者參與遺址保護,組建良渚文化保護研究基金會等隊伍,聯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為保護添磚加瓦。”孫海波說。

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

雖然沒有一件文物,卻能讓你深度領略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兩周年之際,“意象良渚”跨媒體藝術沉浸展在良渚博物院開展。

展廳內,人們有的忙著手機拍照,有的忙著與藝術裝置互動。據悉,這次展覽通過“非遺作品+雕塑藝術+裝置藝術+工藝品創作+數字藝術”的方式,生動呈現了良渚古城的社會形態,迄今參觀游客已突破萬人。

“意象良渚”跨媒體藝術沉浸展上,觀眾與藝術環幕互動。人民網 王麗瑋攝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周黎明表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良渚古城遺址創新保護展示模式,全媒體、全景式構建“良渚大IP”,用現代的科技、新潮的創意闡釋最古老的文明。

5G、AI、VR……這些聽起來酷炫的裝備,如今在良渚博物院都可以找得到。近年來,良渚博物院致力於數字化實踐,讓古老的良渚文明更貼近大眾。去年,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編著的融媒體專著《良渚》出版,文字+234張圖片+33個掃碼視頻相輔相成,創新融媒體傳播方式,概述了良渚文明的傳承與影響,讓讀者一飽眼福。

暢游在良渚古城遺址,不僅可以實地體驗全球首款集語音導覽和視頻畫面導覽於一體的AR智慧導覽系統,也能線上體驗“雲展覽”“慢直播”,立體、真實地了解良渚古城遺址的獨特風貌。兩年來,良渚古城遺址游覽人數已達400余萬人次,成為眾多游客體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熱門“打卡地”。

游客打卡良渚文創店。人民網 王麗瑋攝

今年端午小長假首日,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文創雪糕正式上線,一口氣推出兩個款式——玉鳥樣式和小鹿“琮寶”樣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品嘗。借力跨界+數字化轉型,良渚文創產業走上了發展快車道。“良渚文化天貓旗艦店”在2021“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期間開業﹔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與優質企業合作,截至目前已累計打造500余款良渚文化衍生產品。

“后申遺時代,良渚古城遺址將在堅持保護第一的基礎上,聚力活態化、融合數智化、走好國際化,真正讓歷史文化遺址‘活’在當下、服務當代。”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

(責編:王麗瑋、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