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从“九龙治水”变“攥指成拳”

杭州防汛防台应急联动场景建设实现迭代

李维和、单曹辉
2021年07月21日08:31 | 来源:杭州日报
小字号

  今年4月起,杭州市临安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防灾天目”平台正式上线使用。

  和过去的监控系统有所不同,这个新平台集合了数据之大成:气象、规划资源、林水等部门数据都进行了归集,大量动态、静态数据汇集在系统之中;同时,救援人员位置、应急资源的数量也都同步呈现在平台上。一旦出现山区强降雨、山洪暴发等预警,平台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测,并提供所需要范围内救援路线、群众撤离路线等内容。“平台还能对重点区域进行一键圈选,这块区域的天气、水雨情实时信息,人员转移情况,受灾点附近的救援队伍、物资等情况都能一目了然。”临安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马云峰介绍说。

  “防灾天目”上线仅仅三个月时间,已深受工作人员的信赖。大家更喜欢称呼它为“天眼”,因为这个平台打破了原先各部门的数据壁垒,能在关键时刻为防灾救援提供最可靠的大数据保障。

  “防灾天目”平台也是杭州市应急管理局数字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杭州市应急管理局按照数字政府系统建设要求,稳步推进防汛防台应急联动场景建设的迭代。如今,全市防汛防台工作已实现“一张图”式全景定位:能展示新安江、苕溪和运河三大水系走势,涵盖了全市1381个雨量站、571个水位站、18座中大型水库、1905个山洪风险区、1131个地质灾害风险区等重点区域,并可检索全市787支救援队伍、371个物资储备库的分布和详细清单。

  去年推出的“浙江安全码”也在杭州防汛防台工作中有了更广泛应用——通过前期在乡镇基层等进行广泛的赋码工作,在灾害来临时,管理部门可在后台有效掌握高风险区域人员转移信息。同时,安全码还具有一键上报断电、断水和请求救援等功能,避免了过去因灾害导致断水断电,群众只能靠拨打110、119报警电话等待救助的被动情况的发生。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一系列的数字化建设实践,让杭州综合防汛防台应急联动摆脱了过去部门分散的“九龙治水”管理模式,而是依托杭州市政务云平台和城市大脑,成员单位高效联动,实现了“攥指成拳”。

  下一步,杭州市应急管理局将依托防汛防台应急联动场景,积极推进极端天气灾害短临预警综合分析理论模型研究。同时,丰富发布途径,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研判和应急处置的精准性、时效性和通达性,不断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的能力水平。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