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民在家门口一站搞定配药检查康复

5月26日上午9点,老蔡如约来到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海创社区卫生服务站,当天是他配药和康复训练的日子。
“来啦,先量血压吧!”全科医生赵琼超小心地扶老蔡坐下来。
64岁的老蔡来自湖北广水,四年前突发脑梗,在医院抢救了半个月后,才得以恢复意识,可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身体右半边无法动弹,在宁波工作的儿子将老蔡接了过来。
刚到宁波时老蔡很不习惯,尤其是上医院看病做检查,因为行动不便,每次都要儿子请假开车载着他上医院,去一趟就是半天。慢慢地,老蔡发现很多问题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解决。因为在宁波,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大医院同属一个医共体,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享受大医院的医疗资源。2021年9月以来,老蔡家所在的海创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出“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提供远程超声、心电、眼底检查、“共享药房”送药入户、快速检验等新型智慧医疗服务,老蔡在家门口看病更方便了,上医院再也不用儿子陪同了。
这不,眼看上医院配药的时间又要到了,老蔡提前一天预约了海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老蔡的相关病情,赵医生为他做了一次B超检查,B超相关数据即时传输到鄞州二院,鄞州二院的超声医生立即作出诊断:肝光电回声增粗、分布欠均,提示慢性肝病、双肾囊肿。很快,诊断数据回传到海创社区卫生服务站。
“没啥大问题,我给你开点药。”赵医生打开系统为老蔡开药,可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老蔡需要的“匹维溴铵”,赵医生转而进入鄞州区“共享药房”,开具了“匹维溴铵”。听说有人会送药上门,老蔡十分开心:“真是方便啊!”
同样方便的是海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远程康复”。这是2022年3月份卫生服务站新增的一项服务。康复室位于卫生服务站二楼,配有平衡功能检测分析仪和上下肢主被动治疗仪。老蔡完成检查后,相关信息即时传输至宁波市康复医院,康复医师在远端制定了康复计划,传回海创社区卫生服务站。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老蔡开始了康复训练。他高兴地说,没想到现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康复训练。
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让宁波老百姓感受到了基层就医的便捷。
2019年以来,宁波在全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截至2021年,宁波市建成25家县域医共体,是浙江省建设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服务人群最多的地市。宁波率先在浙江省开展市县联动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连续三年市、县医务专家下沉超过600人,极大提升了市县区群众获得感。同时,医共体资源下沉、山区流动医疗服务队、海上急救“120”等便民措施,极大便利了山区海岛居民就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杭州余杭:建设文明基本单元 促进区域精神共富
- 停车车头要向外、遛狗要牵绳子……每一个新住进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社区的“村民”,都会被邻居主动告知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习惯。 良渚文化村社区的居民喜欢称呼自己为“村民”。他们认为,这是居民融合、是邻里和谐、是文化礼仪、是文明象征,更是“亲如一家”的熟络与认同。…
- 杭州临平吹响2022年工程师“出征号”
- 人民网杭州5月25日电 (方彭依梦)浸润着越风吴韵,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自2021年4月设区以来,杭州临平区上下以“起步即奔跑、开局即冲刺”的精神状态,全面奋进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新征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拥有上市公司21家,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家(“未来工厂”数全省领先),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其中工程师达1.1万人。 紧抓人才第一资源,如今,临平再次迈出崭新的发展步伐。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5月25日下午,中国(杭州)·“红丰创新带”创新产业社区启动暨2022年临平区工程师“出征号”、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临里汇”启用仪式在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举行。…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