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溫州永嘉:推動茶旅結合 烏牛早豐產帶動鄉村走向共富路

吳南杰
2023年03月14日18:42 | 來源:永嘉縣融媒體中心
小字號

行禪村位於溫州市永嘉縣三江街道行禪山的半山腰上,村子小巧玲瓏,四面環山,村風淳朴,清幽靜美。一到村口停車場邊,〝中國早茶第一村——行禪村〝的標牌顯目樹立,頗有氣韻。〝行禪春早〝便是這裡茶葉的知名品牌,以前亦稱為〝烏牛早〝。

眼下,正是該村烏牛早茶採摘高峰期,橫縱交錯的茶園小道,雲霧縹緲似薄紗籠罩山頭,茶農們忙著與時間賽跑,她們背著竹制的茶簍,雙手在茶樹之巔翩然起舞,如蜻蜓點水般摘下嫩綠的茶芽。

採茶給村民增加收入

沿著村中整潔的水泥小徑,往后山走去。記者看到,白色的小徑蜿蜒於碧綠的茶園之間,清新又和諧,漫山遍野的茶樹一壟一壟高低有致地生長在山坡上,嫩綠的芽頭冒出,十分飽滿,十幾名採茶工分散在不同區域,來回穿梭,手指一掰便摘下了一芽一葉。

“今年茶葉挺好的,現在挑的是一芽兩葉這樣的標准摘。按照目前的情況,一天能採兩三斤,后期天氣回暖,茶葉生長速度快,每天可採摘五斤以上。”採茶工谷鬆菊來自永嘉縣鶴盛鎮西坑村,2023年是她第一次到該村進行採茶,手舞翻飛間,一個個嫩綠的茶尖隨之採摘下樹,放入籮筐內。她告訴記者,來這邊採茶,都是朋友親戚介紹過來,早上五點多家裡出發,晚上五點多回家,每天工資150元左右,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村民施秀芳採摘茶葉已有十四年,她除了平時採摘茶葉外,還在空余時間內進行種植菱角、蔬菜、水稻等經濟作物。她說:“每天茶葉最少可採摘3斤多,多的時候十幾斤,一個採摘期20多天收入三千元左右。”

除找外地的村民進行採摘茶葉外,本地村民也積極加入到採茶中去。茶農葉建和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採茶季節過來工作,除了能增加收入外,還能兼顧家裡,是不錯的選擇。

記者了解到,行禪村是永嘉早茶專業村,茶園面積4500畝,全村300多戶村民中有超過200戶茶農,茶葉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每逢採茶時節,村裡需要雇佣3000多名外地採茶工,高峰時每日採鮮茶1多萬公斤,除周邊村民外,還吸引麗水、鬆陽等地採茶工前來。

烏牛早給農戶帶來增收

“周圍的茶園,就我這一片最早開始採摘。年前立春的第二天,就開始採摘頭茬烏牛早。”年過古稀的葉勝滔有著40多年的烏牛早種植經驗,憑著科學管理措施,2023年他家的茶葉搶得先機,比周邊基地茶葉提前了3至5天。趕早,讓葉勝滔家的茶葉賣出了好價錢,頭茬烏牛早每公斤達1000多元以上。

種植戶葉顯蘭已經種植十幾畝烏牛早已經有37年了,每年的採摘期間,她都要雇佣十幾名採茶工採茶青,她告訴記者,減去工人成本,加上外部因素,售賣出去的茶青大概收入達到3萬多元。

對於烏牛早來說,一寸光陰一寸金。“現在是採摘的最佳時節,茶葉按照一芽兩葉的標准採摘,這幾天天氣暖,茶葉生長速度快,長太長就不值錢了。”行禪村村委會副主任葉新標表示,結合品質、上市時間等不同因素,烏牛早茶葉價格波動很大,越早越值錢。

有不少種植戶也直接進行茶干制作,葉際利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他制作茶干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以前靠手工一天隻能制作3斤多,如今機械化后,每天四台炒茶機運行不停工,能制作16至20斤。偶爾幫村民進行茶青加工,按照35元一斤,收入也不少,年收入大概六萬多元。

“每戶種植規模都不一樣,種植多的每年有十幾萬到二十萬元左右的收入,少的一年也有一萬多元左右,戶均年收入達到二萬到三萬元之間。”葉新標告訴記者,由於茶葉品種好、經濟效益又比較高,種植戶們信心滿滿。

探索“茶葉+”融合新模式

行禪村依托東面山凹和西口斜坡的優勢,將整個村庄形成了一個小盆地,冬暖夏涼,雨水豐沛,土壤肥沃,生長出來的烏牛早香氣濃郁持久,是茶中的佼佼者,使得茶葉品種好、經濟效益又比較高,也讓烏牛早種植戶從當初的幾戶變為幾百戶。每年一到春茶採摘時間,就有大批的客商來收購,村內80%以上的茶葉直接面向麗水、金華、紹興新昌等地的茶商銷售,讓村民實現家門口的就業。

“烏牛早茶最大的特點就是上市時間早,另外,烏牛早發芽密度較大、持嫩性較強、抗逆性較好、產量尚高,適制綠茶,特意趕了個早過來收購。”來自麗水的收購商陳先生告訴記者,這邊的茶葉味醇氣香,色澤翠綠,送親朋好友都受到好評,每年都會來這邊進行收購。

葉銀龍家茶葉面積有十幾畝,種植茶葉已有30多年之久,他告訴記者,最近豐收季節,他家每天都能採到茶青90多斤,隻用放在村內的交易市場就可以賣掉,基本上不愁銷路,單單一個早上就已經賣出60多斤,收入都有上千元。

“我們的茶葉交易市場開市以來,一天都有40多人,剛開始售賣價格為130元每斤,現在90多元每斤,天氣熱起來,就會便宜下去。目前基本上每天賣出8000多斤的茶青,銷售額達到70多萬元。”葉新標介紹。

雖然茶葉給全村人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目前行禪村單一傳統的種植茶葉產業模式,仍主要以輸出農產品原料為主,本地基本沒有深加工品。“我們想通過縣農村電商服務中心的產業村項目建設,利用線上的直播方式,加上線下的宣傳,同頻發力,拓寬村民銷售渠道,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葉新標表示,同時,當地積極做好茶文化這篇文章,開發茶園徒步、炒茶展演、採茶體驗等,推動茶旅結合,實現茶農增收,將烏牛早茶推廣出去。

(責編:艾宇韜、王麗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