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續寫創新史注入新動力 溫州舉行弘揚“四千”精神座談會

孫余丹、陸劍於
2023年03月22日09:00 | 來源:溫州網
小字號

時間是有記憶的,歷史的故事一直在續寫新的篇章。

在3月21日舉行的“弘揚‘四千’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續寫溫州創新史”座談會上,《筑碼頭 闖天下》新書首發。書中通過溫州蒼南縣11名供銷員的口述,再現了當年十萬購銷大軍到后來近280萬溫商闖天下的溫州發展史。

溫州人靠種種精神的疊加勇闖天下,這種精神與浙商精神一脈相承。

當下,人們去溯源和重溫“四千”精神,是在透過變化找尋精神內核,從而實現延續和放大價值,讓這種精神成為我們向新出發的不竭動力。

一種精神的形成,是人類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磨礪和錘煉出來的,溫州人的“四千”精神亦然。

《解放日報》原黨委書記、副總編輯周瑞金回憶說:“‘四千’精神最初是源於‘溫州模式’發展經濟的方式產生的,是對溫州廣大民營企業家在改革初期展現的商業智慧、務實品格和經營風採的高度概括。”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趙智奎則用“闖”“創”“思”“忍”對應“四千”精神的四句話他認為,這四個字和四句話,代表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溫州精神,也代表了我國民營經濟整體萌發和迅猛發展的開創精神。

追根溯源,“四千”精神是伴隨市場經濟萌芽的歷史產物,這種精神成為了“溫州模式”的四梁八柱,它高度概括了一大批溫商不畏艱難、勇於創新、敢闖敢拼的品格與風貌,並由此彰顯的創新體系,在相當長時間裡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

2023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回望來時路,在“四千”精神的催綻下,溫州開創了許多第一: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永嘉橋頭創建“東方第一紐扣市場”、中國第一座農民城、全國最早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全國首家航運包機公司、全國第一條股份制鐵路金溫鐵路……

溫州為什麼能“敢為天下先”?“四千”精神是動力之源。

澎湃新聞副總編輯胡宏偉認為,“溫州模式”為中國改革探索了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從產品經濟到商品經濟﹔二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三是從“一大二公”到產權明晰的民營經濟。而“溫州模式”的底色,就是“四千”精神。

從“四千”精神發展脈絡不難看出,這種精神從溫州到長三角地區迅速傳播,循著溫州人奔走四方的足跡走向世界。“一種精神成為普遍現象,那一定是精神本質和內在規律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趙智奎說。

隨著時代的變化,“四千”精神無論是形態還是內涵,都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延展。從“四千”精神到“四自”精神,“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敢為天下先、特別能創業創新”……一脈相承的精神譜系,溫州人最為熟悉。但“四千”精神的內核——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創業精神,如今來看,歷久彌新更顯珍貴。

當下,我們需要去厘清的是,重溫“四千”精神,背后有何深意?再出發,溫州如何把握“四千”精神的本源?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祥銀說,在全球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需要應對更多的挑戰和困難。由此,“四千”精神在當下溫州的經濟發展中,仍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激勵企業家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迎接挑戰並為經濟發展“想盡千方百計”。

當前,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內部面臨的問題,來自創業起家到創新驅動的動力接續、從“草根經濟”到“雨林經濟”的迭代升級、從老一代到新生代的青藍接力……

民營經濟,正走到了高質量發展的關口期。“吃盡千辛萬苦”可能不是過去的睡地板,但對民營經濟的考驗卻是相近的。

精神力量之所以可貴,在於能激發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前進路上,新機遇與新挑戰並存,這種精神一旦成為我們戰勝困難的利刃,我們就能做到無往不利、無堅不摧。

周瑞金說:“‘四千’精神隨著時代也一直在變化發展。應該從更高、更廣、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四千’精神新的內涵,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未來的溫州發展,要牢記囑托、續寫創新史,以“企業家精神”塑造和充實“四千”精神的時代內涵,為溫州發展增添精神動能。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