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 利他主義可能始於嬰兒期

劉海英

2020年02月06日08:2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人之初 性本善” 利他主義可能始於嬰兒期

  在他人危難之際伸出援手,哪怕這樣做會損害自身利益,秉持這種利他主義思想的人往往會熱心公益慈善。但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利他主義行為的呢?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利他主義可能始於嬰兒期。研究人員對近100名19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研究發現,即使孩子餓了,他們也會給有需要的陌生人提供食物。

  利他主義被認為是人類獨特的行為模式之一。雖然靈長類動物在有限條件下也可以共享資源,但如果涉及到最基本的需求,如食物,它們通常不會這樣做,例如黑猩猩就不會主動交出自己需要的食物。

  在新研究中,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對人類嬰兒進行了測試,研究他們在面對食物這種最基本需求時,是否會在沒有鼓勵和指導的情況下超越自身利益而行動。研究人員進行了兩次對照實驗。在第一次,研究人員向孩子展示很有吸引力的水果。在對照組中,研究人員將水果扔到一個伸手可及的托盤上,此時他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也沒有嘗試取回水果﹔而在測試組中,研究人員假裝將水果意外掉到托盤上,然后想拿回但沒有成功。實驗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對食物的明顯渴望會引發孩子的“愛心反應”:測試組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會撿起水果並將其送給研究人員,相比之下,對照組中隻有4名兒童會這樣做。

  接下來,研究人員針對另一群孩子,在他們常規被喂食時間之前,也就是處於飢餓狀態的時候進行了類似對照實驗。研究人員認為,飢餓感會增加孩子實施利他主義行為的“自我犧牲成本”。該實驗結果與上一次實驗結果類似。雖然有些孩子會自己吃掉水果,但測試組中仍有37%的孩子會把水果拿給研究人員,但對照組中沒有一個孩子這樣做。

  研究人員指出,這表明利他主義行為在嬰兒時期就存在,但其具有可塑性,一些社會經驗會影響這種行為的表達。科學家們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以充分了解如何最大程度地促進兒童利他主義的表達,社會上的利他主義行為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也就越多。

  相關研究2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上。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