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石化員工的戰“疫”日記

2020年02月13日16:28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清晨第一聲鳥鳴響起,老鄭已套上工裝、戴上口罩。2月11日6時整,出門比往常提前20分鐘,預留給通行關卡測體溫的時間。

疫情管控之下,乘上寧波市北侖區至鎮海區唯一一路企業班車,沿東海海岸線向著20公裡外的煉化塔林駛去,老鄭看著窗外晨曦,一點點籠罩東方的黎明。

兩張証明“特別通行”

二月份實施最嚴封閉管控“十二條”以來,寧波市小區每戶普通家庭每兩天僅限一名家庭成員外出。

老鄭所住的小區也不例外。物業輪班24小時手持測溫儀值守,揚聲器與“共抗疫情,人人有責”的大紅色標牌聲聲相應,穿透空曠的街區。

小區封閉的鐵門前,老鄭拿出了兩張紙。

一張蓋有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印章的紙上,手寫簽有老鄭的身份信息“鄭維君,48歲,中國石化鎮海煉化公司,工號011434”,一日一証。

另一張,蓋有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章的紙上,關鍵信息是“本人系鎮海煉化職工,由於鎮海煉化主要生產國計民生所需的能源產品,特別是疫情防控所需的基礎化工原料,為保障生產需要,員工每天需上下班出行”。

“去吧。”門崗人員逐一審核,讓老鄭登記身份后放行。而小區外,公共交通早已相繼停運。

一人走在晨霧中望不到盡頭的馬路上,除了偶爾犬吠,消失了往日匆匆的車鈴和趕路的人影。街道各式卷帘門和玻璃門,唯有白色防疫封條整齊劃一。

早餐店緊閉的門上,還貼有一紙告知“親愛的新老顧客,本店春節放假至2月1日,正月初八起正常營業”。顯然並沒有兌現,似是而非,陡然生涼。

收起通行証,老鄭已走到站台等來熟悉的廠車。平常覺得並不太長的通勤路上,設有招寶山大橋、小港等多個關卡下車檢查,讓人感受到疫情形勢的嚴峻。

一天測體溫最多可達10次,老鄭粗略估算,除了路上關卡還有控制室和員工食堂。

這道家門“必須出!”

“現在外面風險這多大,你這麼積極做啥!”時間倒回二月初,全市疫情管控最嚴禁令實施第一天,老鄭拿到公司連夜批准的通行証擺在妻子面前,妻子有些想不通。

或許,化工人的困惑之一便是給家人朋友解釋自己的職業,令人看不懂的英文化學式,還有“環氧乙烷”“乙二醇”“丁二烯”等等生僻的化學名稱。

老鄭的崗位是“環氧乙烷-乙二醇副班長”。

“對!就是環氧乙烷!一字不差!”老鄭麻利找出醫用口罩包裝袋,遞到妻子眼前,背面清晰標示“產品經環氧乙烷滅菌,有效期24個月”。環氧乙烷,正是老鄭班組夜以繼日生產的產品。

手中生產的“環氧乙烷”,最終變成了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用途很廣泛,可以作為醫藥、紡織、汽車產業不可或缺的原料……” 老鄭說。

全國急缺醫用口罩,老鄭手機幾則新聞推送讓他格外著急,“醫用口罩辨真偽,為何必須環氧乙烷消毒?”“0.5秒造一個口罩,為什麼你現在還買不到?”

原來,與普通口罩相比,醫用口罩核心工藝要求經過環氧乙烷7天以上的消毒和解析,才能夠有效防止病毒。

“醫務人員在一線,我們也在一線。”老鄭對愛人說,“這門必須出!”

事實上,從1月24日除夕疫情應急一級響應到2月10日,鎮海煉化生產的環氧乙烷累計出廠114車,近3000噸。

數千人“從未止步”

早晨七點半,當東升的旭日照亮石刻“鎮海煉化”四個大字的1號門崗,老鄭通過體溫測量並拿出工作証刷卡。門禁器報出他的名字,在遠方樓頂嘹亮可聞。

疫情期間,門禁器每天依然報響3000多名鎮海煉化員工的姓名。生產一線也是戰“疫”前線。

跨過門禁,前方700公頃的土地上煉塔林立。環氧乙烷裝置作為其中之一,其原料來自一旁的乙烯裂解裝置,而乙烯裂解裝置原料來自附近區域的常減壓裝置。此外2月份排產8600噸的醫用口罩無紡布原料聚丙烯,來自其中的聚丙烯裝置。所有裝置的源頭,則是石油。

從石油到醫用口罩,任何一套煉化裝置,缺一不可。

春節期間,抗疫保供成為重中之重。老鄭第一時間向公司及社區上報了自身及家庭成員健康信息。鎮海煉化部署了摸排每位員工的疫情防控網絡,公共轄區和班車全面消毒,以及最嚴厲的進廠審批制度,直至2月10日轄區未出現一例新冠肺炎,確保了持續生產平穩有序。

“其實不管有沒有疫情,春節都要正常上班。”老鄭坦言。工作以來一直在一線倒班,白班早八至晚八,隔日夜班晚八至早八,全年白夜翻休。在這全國最大的煉化一體化企業,365天不間斷生產保供,可追溯到45年前腳下還是沉積千年的海涂棉田時的光景,鎮海煉化為解決浙江全省能源保供問題應運而生。

不忘初心,不負韶華。28年的工作日歷裡頂過台風,冒過大雪,老鄭說:“從來沒有什麼不可抗力讓人停止腳步,因為保障國計民生才是最大的不可抗力,我們從未止步。”(張凌志、徐欣、陳燕)

(責編:郭揚、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