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杭州臨安農產品銷售格局悄然改變

管光前

2020年02月18日08:43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疫情之下,臨安農產品銷售格局悄然改變

清早6點,錦興農業總經理柯和興與老婆早早起床,吃過早飯,夫婦倆匆匆趕往位於板橋鎮的蔬菜基地。基地裡有5000斤剛剛“出土”的蔬菜需要打包成禮盒,派送到杭州和臨安主城區的居民小區。

得知柯和興這兩天忙不過來,板橋鎮專門安排了五個志願者前來幫忙。9個人整整忙活了一上午,到了中午,“城鄉通”、郵政和順豐快遞的冷鏈物流車陸續來基地接單。下午,這5000斤蔬菜將陸續送到杭州各住宅小區的居民家中。

一端是買菜難,一端是銷售難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受到交通管制和小區居民出入受限的影響,臨安農產品運輸和銷售渠道一度不暢。城區居民買菜難、選菜難、菜價貴﹔而一端,菜地裡的蔬菜卻無法運出,陷入滯銷。

因疫情防控導致農產品配送難的問題,引起了省市有關部門和臨安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公安、交通運輸、商務、農業農村等部門的通力協作下,農產品保供車輛通行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臨安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光臨安區,可在全省暢行無阻的農產品綠色通行証就有537張,其中432張為杭州通。考慮到小區居民出入受限的現實,臨安商務、農業農村等部門牽線搭橋,全力引導菜農積極拓展線上市場,改進配送模式,促進農產品進小區。

杭州城鄉通商務有限公司是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利用臨安當地發行站的投遞力量,轉型打造的一家致力於城鄉末端物流的企業。當得知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間買菜投遞難的現實問題,“城鄉通”積極對接聯系臨安當地的種養大戶和農產品種植基地,利用上游母公司“每日送”龐大的銷售、投遞網絡,為農產品進社區打通“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搭建橋梁。

接連數日,“城鄉通”先后與湍口食用菌、太湖源春筍市場、板橋金成農業等臨安農產品種植基地和種養大戶洽談合作,利用遍布在臨安各鎮村的“城鄉通”200多個收貨網點,把“滯銷”在田間的新鮮農產品,通過上游“每日送”的社區團購、微信下單、“電話訂”等形式,直銷到杭州主城區。

“每日送”有關負責人介紹,春節以來,“城鄉通”發往杭州主城區的配送量逐日遞增,從節初的每天兩三百單,增加到目前的五六百單。“每天要往主城區發滿滿兩大車貨。”其中40%左右是雷筍,其余的是葉菜、雞蛋、凍禽等。

疫情之下

農產品銷售格局發生改變

這場戰“疫”,深刻改變了臨安農產品的銷售格局。柯和興介紹,他們基地的蔬菜,以前90%銷往臨安和杭州主城區的蔬菜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隻有10%直銷到居民家。現在剛好顛倒過來,90%直銷到戶,10%銷往農貿市場。除了“城鄉通”,順豐、郵政也都是臨安農產品進社區的賣力“騎手”。

每天在太湖源春筍市場“吞吐”著數萬斤雷筍的販銷大戶潘國棟,也切身感受著這場戰“疫”給農產品銷售模式帶來的深刻改變。“以前我每天出去的兩三萬斤筍,80%銷往滬、杭、蘇三地的農貿市場,現在隻有一半銷到三地農貿市場,另一半走電商直銷到戶。這兩天,我們每天通過順豐出去的就有700多單,主要買家也集中在滬、杭、蘇三地。”

梅慧琴的高山蔬菜基地,建在近千米海拔的龍崗鎮上溪村。三年前,梅大姐著手打造高山精品蔬菜,通過與電商平台合作,把精品蔬菜送到有購買力的“都市中產”的餐桌上。

然而,也許是路途遙遠,物流成本過高,梅大姐精品蔬菜的進城之路,始終踩著小碎步前行。

今冬,一場始料未及的戰“疫”,給梅大姐的高山精品蔬菜帶來了增“粉”良機。隻一個春節時間,梅大姐的粉絲量就翻了一番,銷量由去年的每天百來單,驟增到現在每天200多單,下單客主要是杭州主城區的“宅一族”。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