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寧海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讓藝術“點亮”鄉村

陳醉

2020年03月23日08:20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讓藝術“點亮”鄉村

葛家村是寧波市寧海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發展滯后,當地人自嘲為無特點、無優勢、無潛力的“三無”村庄。去年4月,因為寧海“藝術家駐村行動”,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進了村,短短5個月,葛家村的環境和村民面貌發生了巨變。

如今的葛家村變漂亮了,石頭壘起“人”字形座椅,發黃的老牆上寥寥幾筆勾出遠山,老屋的長藤上挂著竹筒做的五彩風鈴等,充滿藝術感的小景點、小設計目不暇接。村民個個變成能工巧匠,從圖紙設計到施工造景全部自己動手,打造40多個藝術共享空間、200多個文創品。這個默默無聞的偏遠小山村火了,吸引成千上萬游客爭相“打卡”。

藝術在葛家村解答的是一道全國性的難題。

近年來,鄉村建設有了大變樣。但從更深的需求來看,和其他地區一樣,寧海的鄉村振興普遍存在規劃設計千村一面,以及“政府干、群眾看”等現象。如何提升村庄品位,從潔化、美化向藝術化轉變,推動農村更深層次的變革?去年4月,寧海以藝術破題,啟動“藝術家駐村行動”,外引內育一大批駐村藝術家進村指導村民搞設計,並依托藝術駐村系統化開展藝術振興鄉村三年行動,目標是3年內建成5個藝術特色鎮、10條藝術特色風景線、50個藝術特色村,引育“駐村藝術家”200名,駐點結對村達150個以上。

叢志強剛進葛家村時,幾乎是推著村民干,第一天,1600多人的村子隻來了26人﹔幾個月后,小村庄已有78名村民自發成立了7個設計小組,大家搶著干。村民袁小仙以前做過裁縫,還有一手做饅頭的好手藝。她在“駐村藝術家”的建議下,嘗試面粉裡摻點水果汁、蔬菜汁,組合成五顏六色的饅頭畫。受此啟發,她重新踩起縫紉機,開出了粉小仙手工藝院。如今,在葛家村已有130余名村民重拾老手藝,成了帶不走的“鄉建藝術家”,他們還被其他村聘為藝術顧問指導。

村民的設計和藝術細胞被激活了,成了鄉村藝術家,推動藝術“點亮”鄉村計劃可持續發展。以“鄉建藝術家”為主導的鄉村藝術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農村到處可見的竹子、石子、稻草為原材料,整合利用農村廢棄的豬食槽、縫紉機、舊輪胎、衣料邊角等,進行藝術裝點,開發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模塊,低成本、可學習、可推廣。村民葛詩富在桂知藝展館旁搭建了一座竹亭,花費不到3000元,讓前來參觀的設計師驚嘆不已。葛家村10戶村民庭院、8個景點改造,總共隻花了5萬多元。

鄉村振興,文化賦能,寧海通過全民設計,讓村民浸潤在藝術中,提升個體修養,從而提高生活品質。葛家村原有兩戶30余年互不理睬的鄰居,因公共空間藝術設計需要主動拆除了隔閡30年的心牆,促進了鄰裡和諧。葛家村第一書記王榮恩開心地說:“藝術改變的不只是村貌,還有民心。現在,村裡上下干勁足了,村民的笑容也多了。”

村庄美了,村民和諧了,發展的勢頭勢不可擋。借勢謀劃鄉村旅游,寧海鄉村一家家民宿開起來,一個個景點也在建設中。日前,葛家村入選2020年度浙江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此前已獲評國家3A級景區。

(責編:張帆、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