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期,非遺這樣“火出圈兒”

2020年04月14日21:31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近日,一場木偶戲“雲表演”,一時刷爆了浙江人的朋友圈。

在景寧畬族自治縣雁溪村文化禮堂裡,一場有關“雲祭祀”內容的東山木偶戲正在上演:不見了往日興致勃勃觀看的村民,隻見台上的演員對著一台手機錄制﹔隔著屏幕的另一端,觀眾成了觀看視頻的“網民”。

通俗的藝術語言,時新的表現形式。景寧雁溪東山木偶劇團這次創新,又成功了。

沒錯,這並不是劇團第一次“嘗新”。對於他們來說,根據當下的生活事件改編劇本,配合政策排演節目,似乎信手拈來。

東山木偶戲是麗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200多年歷史。和大部分傳統非遺戲曲一樣,傳統劇目的觀眾正在逐漸減少。劇團團長徐岩應和他的7名團員卻在傳承之路上另辟蹊徑,實現了老戲新唱的華麗轉身。

雲上木偶戲表演。

木偶戲講述電影故事, 古老藝術“吸粉兒”

伴隨著《千年等一回》優美的旋律,木偶在演員們靈活的手指下,隨著節拍與演員們一起舞動。人動偶動,節目打破了傳統木偶戲單一的表演方式,首次演出就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求新求變,似乎是東山木偶劇團骨子裡的文化基因。

東山木偶劇團成立於1981年,建團39年來上演的近百個劇目,都是團員們自主創作排演的,從古代名著到現代劇,劇目積累多,題材樣式廣泛,《薛剛反唐》《紅牡丹全傳》等歷史劇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然而隨著留有“木偶戲童年記憶”觀眾的老去,基於傳統劇目的創新已然不夠。如何培育一批新觀眾成了劇團“掌門人”徐岩應思考的難題。

徐岩應是老團長徐國庭——木偶戲(提線木偶)市級非遺傳承人的徒弟,18歲開始學藝,40年如一日地在學習與創新中傳承著東山木偶戲。正是因為這一份執著,他成為了徐國庭的接任者。

“鄉裡外出的人越來越多,不僅觀眾人數不斷減少,演出的團員們也外出謀生,時常難以聚在一起。”徐岩應告訴記者,劇團曾經一段時間,因為資金緊缺,無法演出,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

徐岩應看清現狀后,做出了大膽的決定,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木偶戲團的走向與時代發展緊密相聯。時代在變遷,木偶戲也應該跟著變。”這是徐岩應悟到的道理。

漸漸地,東山木偶戲從過去緊密結合鷗劇表演,適時演變成了在戲中融入景寧的鄉音鄉調。大俗大雅的音調,易聽、易懂、易記。演員還在演繹中注意改變節奏,興之所至,盡情抒發,或高亢入雲,或婉轉低回,或含悲帶淚,緊扣觀眾心弦。

在演員選擇上,徐岩應優先考慮有越劇基礎的村民。

木偶戲在表演形式上大膽創新,演員和木偶同台表演。吳品禾 攝

2015年,東山木偶劇團在雁溪鄉黨委、政府,以及縣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推出了“千人十場”木偶劇進農家活動,並赴麗水等地亮相演出,積極探索商業化運行模式,讓古老的非遺項目重新煥發生機。

他們利用這次機會,主動自我革新,迎合時代發展,在表演形式上大膽創新,如用木偶戲的形式演繹經典歌曲、電影片段、小品相聲等。

他們還時常義務進校園表演,培養小觀眾。熟練的提線演繹,明快的曲藝唱腔,讓小朋友認識、了解了木偶戲的藝術形式﹔歷史演義、公案小說、民間傳奇、神話故事……所演人物的不同性格,教孩子們辨別忠奸、分清善惡。

抖音微博上演出,木偶戲“火出圈兒”

即便在娛樂多元化的今天,對當地村民來說,代代相傳的木偶戲不僅是舊情愫,更是當下生活的一部分,十裡八鄉隻要有祭祀、節慶等民俗活動,都要請木偶戲團來演出﹔縣裡、鄉裡最近有什麼新政策,不用看新聞,看看木偶戲也能知道。

用木偶戲說畬鄉故事,成為當地村民最喜愛的文娛活動。

傳統的戲班走村表演。 張光林 攝

為了和百姓當下的生活“不脫節”,從2015年開始,東山木偶劇團在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探索“木偶+”形式,將傳統木偶戲與當下主要工作相結合,將鄉風文明、移風易俗、村級換屆紀律要求等內容融入木偶戲,推出“木偶戲+廉政三句半”“木偶戲+五水共治快板”“木偶戲+大趕考快板”“木偶戲+移風易俗三句半”等,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賞。

“村級換屆又開始,政治生活頭等事……”2017年4月,為配合鄉裡的換屆選舉,東山木偶劇團用木偶戲的表演形式給村民宣講。極富地方特色的腔調、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博得廣大村民拍手叫好。

“用這種形式宣傳好看又好記,無意中就記住換屆紀律要求了。”有村民這樣評價。

8名劇團成員,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但他們緊跟時下潮流的步伐,卻不輸年輕人。比如這次“雲表演”。

疫情防控期,“代理掃”“雲掃墓”等清明祭掃新方式得到提倡。“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玩手機,我們何不跟上時代,用手機發布呢?”徐岩應和雁溪鄉的鄉干部聊起。

“好主意啊!岩應大伯,那你負責木偶、鑼鼓聲錄制的准備,鄉裡年輕干部負責台詞。”就這樣,一個在田間地頭的非遺“雲宣傳”方案應運而生。

最終,這段視頻通過釘釘、QQ、微信等線上形式在干部和村民中廣泛傳播開來。

如今,東山木偶劇團不僅會被邀請到外地演出,還錄制了17個視頻,在騰訊視頻、抖音、微博上播出。

2018年,雁溪鄉政府將雁溪村文化禮堂旁邊閑置的倉庫打造成了提線木偶主題展覽館。展覽館主要分為木偶戲介紹、木偶制作流程體驗、木偶戲舞台等板塊,功能集展示、科普、參觀、體驗為一體。

在徐岩應看來,這是對東山木偶劇團的肯定,更是劇團發展的裡程碑。

老師傅帶新徒弟 ,年輕人成“探路者”

在這個由當地農民自己組建的民間劇團裡,70歲的徐國庭無疑是靈魂人物。祖上五代均為木偶藝人,他從8歲開始隨父學藝,與木偶戲結緣半個多世紀,還曾到溫州木偶劇團專業學習。他也是東山木偶劇團的創建人,曾紅及一方。在他手上,木偶就如真人一般活靈活現,演繹戲中人生。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這是李隆基寫的一首詩,生動逼真地道出了木偶制作和木偶戲表演的場景。

在徐國庭看來,“木偶戲講究的是道具精美、齊全,展現出的就是精氣神。”他的木偶全部手工雕刻,單制作一個人偶頭就需要3天時間,雕刻、打磨、上彩,才能演繹喜怒哀樂等表情,踢拿摔打等動作。

木偶服飾,他也做得很是考究。他說,服裝的精美直接影響著舞台效果,就如一個人的門面,木偶的整潔美觀,就是木偶藝人的門面。

木偶雕刻。胡立雷 攝

徐國庭還收藏著一摞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戲文,還有隻有他自己才能看明白的符號。他就是從這些一本本泛黃的章回小說裡,整理編寫出劇目,唱詞,配上音譜。

徐國庭帶過很多徒弟,最近,他又收了兩個徒弟,在村子的文化禮堂教授練習。

演一場,文戲武戲輪方上場,需要唱足兩小時。不單考驗表演者指尖的功力,更考驗唱功。不是每一出折子戲都為一種唱腔,而是根據戲文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唱腔。徐國庭說,正因為如此,傳承成了大問題。

和每一種古老的技藝都會遇到的問題一樣,技藝的傳承斷代,資金的欠缺都不可逃避地發生。他現在收的兩個徒弟,是本村的村民,他的兒子也陸續跟著父親學。

徐國庭深深明白木偶技藝學習的苦,也感謝這些徒弟在這一過程中的堅持。除了教授木偶操作技藝外,同時還教他們唱鷗劇和其他一些表演技藝,以及制作木偶。徐國庭認為,能熟練制作精美的木偶,這是一個優秀木偶藝人必備的技能,“雖然現在木偶可以購買,但這門手藝無人傳承,著實可惜”。

“木偶戲要出師是很難的,照我的標准看,起碼要一兩年,之后還要不斷地練習,在掌握表演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嘗試自己編排節目,創新表演方式。”團長徐岩應說,“隻有真的熱愛,才能堅持下去。”

為了提高新進團員的能力水平,劇團專門聘請專家對演員的基本功進行強化訓練,選送一批演員到其他木偶劇團參加培訓。同時,他們還在積極挖掘年輕的傳承人。

在徐岩應的筆記本上,他記錄了一段這樣的話:人民大眾去蕪存菁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會在自己的感受中判斷哪些實踐、哪些技藝,哪些內容和形式、品種和題材的變化與更新,能給他們帶來情感的認同,帶來將過去與當下聯結起來的體驗。這是文化傳統的大眾選擇和歷史積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定是把本民族傳統與時代特點結合得最好的……

他說:“有些深奧,但總想朝著這個方向試試看。”(王麗瑋、徐麗雅)

(責編:王麗瑋、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