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濕地小漁村到杭州城西“新中心” 聽原住民講述“蝶變”故事

2020年04月16日15:57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西溪濕地老照片。蔣村街道供圖

碧水擁合的杭州蔣村街道,南擁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北依浙大紫金港校區,東鄰紫金港路,西接杭州未來科技城。從小漁村到“城西新中心”,自從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實施以來,佔據得天獨厚環境資源的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動了蔣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環境優美,人居幸福的蔣村,也越發出落得更加美麗動人。

在蔣村西溪股份經合社當了36年會計的費阿水,講述了他與濕地的故事。

“我小的時候是在船上度過的,吃飯、睡覺都在船上……”漁民出身的阿水師傅向記者介紹了他的第一個“家”。“當時,漁民日子過得苦,一年到頭不靠岸,一家人吃住都在船上。平常還好,最怕台風天,整個‘家’裡都是水。”

1956年,政府出台了一項政策,把杭州的大部分漁民都集中在了五常的范村廟一帶。

當時才8歲的費阿水,跟著父母一起,帶著家當,來到了五常。“到了五常,公社裡成立了水產大隊,大家生活慢慢富裕起來,就開始用紅磚建二層小樓,住在船上的漁民們都搬到了岸上生活”。阿水師傅說道,“后來市教育局在大隊辦了一所水產小學,和我一般大的漁家子弟開始識字認圖,接受教育。我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回到村裡當了會計,一干就是36年”。

在五常住了近30年后,撤公社建鄉政府,為了讓日子過得更好,費阿水和公社的一部分人集體搬遷到了蔣村鄉周家村的楊家圩。“蔣村河港交錯、魚塘密布,我們以前都在現在的西溪濕地裡打魚。濕地水質好,魚的品種也多,一網下去,運氣好的話能撈上萬斤的胖頭魚、白鰱魚等。魚撈好了之后,村裡會派人送到古蕩的水產公司收購點,他們負責分配到各大農貿市場去。”“當時蔣村有‘杭城活魚庫’的稱號,城裡大部分農貿市場的魚都產自蔣村”。阿水師傅驕傲的說道。

曾經的蔣村現在已經大變樣。蔣村街道供圖

2004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全面啟動,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告別了農業、漁業、牧業生產方式,從農業之鄉一躍進入城市化發展行列,費阿水的村子也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2007年,隨著蔣村鄉撤鄉建街,全村漁民徹底告別打魚生活。“雖然不能再打魚,但有不少曾經的漁民都在西溪濕地裡工作,清掃河面垃圾、講解濕地故事,維護好濕地環境,讓更多人了解認識濕地”。費阿水說道。

2017年,費阿水所在的西溪村整村拆遷,單門獨戶的老房子消失了,鄉間泥濘的小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統一建造的回遷房和寬闊干淨的柏油馬路。“現在生活變好了,環境也越來越美,偶爾去濕地走走,還是會想起曾經那段歲月,哺育我們的這片土地,更要好好保護珍愛”。費阿水說道。

悠悠的西溪曲水,印照著一代又一代的蔣村人。如今的蔣村一條條美麗綠道縱橫交織,一個個美麗家苑、高端商品樓點綴其間,一座座文創產業園、高級寫字樓鱗次櫛比……越來越完善的產業樓宇、商業配套、公共設施等,蔣村正變得越來越美。(葉邊邊)

(責編:張麗瑋、戴謙)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