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聲聲 婺風遺韻

夏斌婷

2020年04月26日08:22  來源:金華新聞網
 
原標題:道情聲聲 婺風遺韻

金華道情又稱“唱新聞”“漁鼓”“說古文”“勸世文”,有著300多年的歷史,表演形式為一人採用當地方音,懷抱漁鼓,手持簡板,自行伴奏說唱,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可以說,道情已經成為我們金華地區的城市文化名片。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曲藝類項目在金華市域根深但葉不茂,雖活躍著不少民間藝人,但鮮有精品推出。

為此,4月21日至24日,由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金華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金華市曲藝傳承人研培活動暨第四屆“金華道情”論壇在杭州湘湖演藝產業園舉辦開班儀式。

為期四天的活動以“專家授課+觀演實訓+學員交流+作品加工”的形式進行,邀請18位傳承人攜帶自主創作表演的曲藝作品,共同探索“金華道情”這本厚重的非遺書。

專家談

如何傳承和創新

活動期間,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翁仁康,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袁偉文,浙江省曲藝家協會顧問、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曲藝專委會副主任施莉萌,浙江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曲藝專委會副主任周鳴岐,杭州“小熱昏”傳承人金一戈等多位業內專家傾情授課,用深入淺出的講解,教演合一地傳授,激發學員創作靈感,提升藝德藝能。

“不要向上,要向下﹔不要華麗,要一聽就懂﹔曲藝要表達老百姓的心聲,才能更好地傳承發展……”翁仁康的第一課——《文藝工作者的社會擔當》,分享了做好一名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經驗和體會,為不少學員解了傳承路上的困惑。袁偉文的《“老牛”談創意》和施莉萌的《也談新時期下的主題創作》,金一戈的《我和曲藝》和周鳴岐的《道情論“道”》等課程,為學員們創新作品延伸了很多新觸角。

浙江省曲藝雜技總團、杭州滑稽劇院的曲藝名家名角帶來專場演出,一個個曲藝精品節目讓學員們感懷背后的意蘊,正視自身差距,倍添傳承動力。

課后,專家們開啟“小灶加工”模式,針對學員作品,結合學員競演表現,分成三組現場指導學員加工作品。

學員說

秀作品 探藝境 受裨益

來自金東區的朱躍文是金華道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順根的兒子,13歲隨父親唱道情,19歲外出打工遠離道情,步入中年有感於鄉親對道情的深情,回歸家鄉傳承道情。他的作品《金華是個好地方》內容涵蓋雙龍洞、東陽橫店等地方風光,以及施光南、艾青、陳望道等地方名人,融入了流行演唱、快板等多種表演方式,讓專家們耳目一新。

永康的童躍明年少時跟著同村的鼓詞老藝人童兆基學唱鼓詞,當地非遺中心開辦培訓班以后,又跟著市級傳承人盧頂風學習。他結合了兩位老藝人的唱腔,演繹出自己獨特的韻味,“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聆聽曲藝大師講課,生動、深刻,深受啟發。”

今年56歲的王惠仙是大家熟悉的“網紅”。5年前,她創作的第一個金華道情作品《唱唱農村新面貌》上網幾個月后獲得873萬人次點擊量。她學唱金華道情已10年,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但從未接受專業訓練。疫情期間,她創作了關於同心協力戰疫情、掃健康碼等內容的7個曲藝作品。她富有親和力的演唱,也博得專家們的贊許。

學員中,還有一位特別的傳承人——75歲的楊良福。隻見他一身西裝、一把情筒,聲情並茂地唱起《戰疫曲》,精神抖擻,看不出年逾古稀。能唱歌、會婺劇、善主持的他,是磐安縣有名的鄉土老藝人、鄉愁傳承人、鄉音宣講人。“唱道情就是用方言講述民間故事,用鄉音傳播地域風貌,用曲藝弘揚傳統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部門聲音】

推動金華道情傳承發展

力促精品創作

“如何溝通傳統與現代,接續傳統曲藝發展的傳承鏈條,使其繼續在人民美好生活中發揮重要的服務功能,已然是擺在廣大曲藝工作者面前的時代之問。”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倪巧登說,目前金華市曲藝類國家級非遺項目有金華道情、蘭溪灘簧、義烏道情、永康鼓詞等,這些民間藝術曾是最接地氣、最具生活底色、最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但這些年,曲藝傳承發展漸入瓶頸,精品不多。為此,去年底在金華舉辦的“浙江好腔調”曲藝優秀曲目(中篇)展演活動期間,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專門召開了實施《浙江省曲藝傳承發展行動計劃》座談會,專家們在會上特別指出金華道情須與時俱進,傳承發展。這次活動特意挑選部分中青年骨干參加活動,希望他們通過這次活動在專業上真正獲得提升,做到項目保護得力,傳承有力。

“從春節期間涌現的諸多戰疫新作看來,曲藝類傳承人群熱情高,但自身能力有限,加之欠缺專家指點,佳作難出。”金華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任文俊介紹。

值得高興的是,活動期間,學員們筆耕不輟,即興創作出不少作品。“情筒敲響古今情,道情活動真帶勁!出人出新一路行,傳統文化齊振興!”“專家傳經上課堂,把曲藝人心照亮。曲藝要有正能量,宣傳政策宣傳黨”……

(責編:祝舒銘、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