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間守門人:看過太多真實的人世間

楊茜

2020年06月08日09:13  來源:浙江24小時
 
原標題:太平間守門人:看過太多真實的人世間

杭州一家醫院的東北角,有一扇不鏽鋼大門。門背后,是三間獨立的屋子,從左往右,一間10多平方米的太平間,一間雜物間,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間。

今年是57歲的吳光榮守在這裡的第12年。12個365天,他送走了4000多名逝者。他的工作,就是將逝者從病房送到太平間,幫他們清潔整理遺容,並幫家屬銜接殯儀館處理善后事宜。“我來接你出院。”這是吳光榮這12年來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吳光榮不是入殮師,他說自己是守門人。

他對時間沒有特別清晰的概念,手腕上那隻表與其說提醒他晝夜更替,倒不如說提醒他珍惜當下。

從2008年開始,杭州殯儀館派駐了16名類似的守門人進駐杭州多家醫院太平間,他們年齡多在40到60歲之間。他們是一群更懂得生命意義的人。

1

入行12年

20多平方米的房間,被隔成了兩間。裡間是吳光榮的臥室,一張床,一張書桌,衣櫃、電視、冰箱,簡單而整潔。外間是接待室,靠牆的是沙發和茶幾,吳光榮在太平間裡幫逝者整理的時候,家屬們在這裡等。

小小的接待室裡,有時候是沉默的,有時候響起啜泣聲,有時候充滿撕心裂肺的哭聲。告別,終究是人們要學習一輩子的功課。

牆上有兩面錦旗,都是服務過的逝者家屬送的。

“在我們這代人的傳統觀念裡,收到錦旗是很光榮的。我怎麼也沒想到,這份曾人人都忌諱的工作,也會讓我受到表彰。”

吳光榮老家在江西,他文化程度不高,1996年來杭州謀生,在冰箱廠、電視機廠都做過,還去工地打過零工。

2004年,杭州殯儀館公開招聘,他應聘成功,開始從事禮儀出殯。

老婆不在意,但吳光榮還是沒跟家裡其他人說。“在農村,別人知道我是干這個的,會瞧不起我家。”

剛進殯儀館半個月,他還不適應,夢到過自己進了火化爐。后來真正接觸到遺體之后,他就不再害怕。

“他們只是停止了呼吸,其他跟我們都一樣。”

2008年,他進駐這家醫院,一個人負責醫院逝者的殯殮服務。

他平均每個月要服務26名逝者。冬夏兩季是比較忙的時候,多的一天要服務四五名逝者。

12年下來,他給4000多名逝者送行過。

2

我來接你出院

吳光榮的手機鈴聲很響,他生怕錯過每一個工作電話。“接到醫院通知,我要第一時間出發。那是對逝者的尊重。”

電話挂斷后,他以最快的速度穿戴好,5分鐘后就能推著遺體轉運車趕到病房。

跟護士核實信息后,吳光榮對著逝者三鞠躬。

“我來接你出院。”推車前,他會輕聲告別。年紀大的,稱呼大伯大媽。差不多年紀的,叫兄弟小妹。

逝者被送往太平間。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是吳光榮和他們獨處的時間。

在幫逝者淨身或換衣前,他會先向遺體鞠個躬,說:“下面由我為您服務。”然后,穿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隔離衣等防護用品,開始工作。

人過世后,體溫在短時間內可能還會有所升高,身上容易有水腫,熱水會使身體起水泡,冷水則能幫助降溫。

用冷水擦身,整理面容,穿衣……一系列動作,吳光榮很熟練,但要花費不少精力。

偶爾,他會自言自語。

“父母都已經盡力了。你安心走好。”

“大媽,你的子女都很孝順,一路走好。”

……

之后,吳光榮就把空間留給家屬。

送遺體上車去往殯儀館,他會再鞠上一躬。

3

左邊1號櫃,和那些告別的淚水

一般來說,太平間裡的溫度會相對低一些。

每天早上6點,吳光榮都會打開紫外線進行室內消毒。

太平間裡一共6個遺體櫃。上排左邊1號櫃裡那位男性,3年了,沒等來家屬。吳光榮有時會唏噓,他默默盡著自己的義務,給予這個“他”最起碼的尊重。除了時常確認冷藏櫃是否運作正常,每隔兩三天,他都會打開看一看情況,斟酌是否要送到殯儀館保存,“殯儀館的設備相對醫院太平間要更好一些。家屬會來的吧,可能只是一時聯系不上而已。”

曾有個19歲男孩出車禍沒能救回來,父母離異。吳光榮幾次電話聯系,父親都說沒錢。“我跟他說,兒子叫了你這麼多年爸爸,有錢沒錢,你都應該來把孩子接走。”吳光榮每個星期都打一個電話,一年之后,父親終於接走了兒子。

守著太平間,吳光榮看過太多真實的人世間。

吳光榮印象最深的是一對姐妹,五六十歲的年紀,看著挺文氣。

她們跟吳光榮說,希望先不要將老父親遺體放入冷藏櫃。大概有5個小時,姐妹倆一直守著老父親,摸摸父親的頭,拉拉他的手,然后低頭親吻父親的臉。“低聲說話,邊說邊默默流淚。”

還有一次,他還沒將遺體車推出病房,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扑通”一下跪倒在他面前,哭著喊:“叔叔,求你不要把我媽媽帶走。”

還有一次,看到一個家庭因為一場火災而破碎,連見慣生死的吳光榮也“哇”一聲哭了起來……

4

道別時,從不說“再見”

這12年,吳光榮的工作時間大部分是晚上和凌晨。

有家屬看他辛苦,會偷偷塞紅包給他,或者遞給他香煙,他都拒絕了。“千萬別,十多年前就戒煙了。這是我的工作,我是拿工資的,心意我領了。”

白天的時候,吳光榮就在醫院裡待命。因此,他的活動范圍是醫院方圓一公裡之內,有時去附近公園轉轉。“十多年了,都沒有出去過,隻知道主干道,其他小路各種改造,完全不認得了。”

臨時有事要離崗一兩個小時,他就讓駐點醫院的同事幫忙頂下。一年下來,他休息的天數不超過一周。

他的兒子兒媳都在杭州殯儀館工作,在余杭買了房。兩個孫女從小跟著他長大。“她們都長得挺好的。”

看到逝者的家屬在哭,孫女還會在門口安慰:“不要哭,讓他睡一下。”

他說,因為職業特殊,他不太串門,頂多在微信上聊個幾句。偶爾串門,道別時,吳光榮從不說“再見”,而是說“身體保重”。

(責編:張麗瑋、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