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相信現實還是童話?”

《隱秘的角落》結局引發猜想

邱偉

2020年06月30日08:43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隱秘的角落》結局引發猜想

大結局播出當天,《隱秘的角落》一口氣上了8個熱搜。除了故事本身有關家庭、未成年人成長、教育等熱點話題外,樂隊出身的導演、各展所長的編劇團隊以及演技集體在線的演員等,都讓這部作品格外引人關注,而大結局的揭曉,更是引發了觀眾一輪又一輪的解構與猜想……

劇情與原著大相徑庭

網劇《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推理小說《壞小孩》,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游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他們的冒險由此展開。

《壞小孩》中,主人公朱朝陽的行為動機圍繞著其與父親的關系展開,導致朱朝陽“黑化”的關鍵因素,來自於父親的疏忽與不信任。最終,朱朝陽瞞天過海借刀殺人,騙過所有成年人,在達到自己的目的后,在成人世界繼續扮演讓人毫無防備的無辜孩子。

《隱秘的角落》雖然在故事架構、朱朝陽的身世和心理刻畫方面沿用了原著的內容,但表達的卻是一個充滿溫暖和希望的主題。劇中三個孩子都善良、敏感,同時因為家庭的殘缺而渴望得到“愛”,但他們的親人卻因為種種原因,將愛以控制、重壓或者疏離等扭曲的方式進行表達,導致孩子們無法獲得恰當的愛與情感,在處理關系時,也無法選擇用適當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扭曲的情感造成扭曲的行為,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壞小孩》與《隱秘的角落》孰高孰低,讓讀者和觀眾在網絡上爭執不休。不可否認的是,《壞小孩》通過嚴密的推理邏輯與大環境產生的不可抗因素,突出了個體因素,展現出人性惡的一面﹔而《隱秘的角落》所要表達的是,善的對立面往往不是惡,而是因為扭曲和壓抑的情感與關系導致扭曲的行為,在孩子身上,客觀因素可以起到一定的扭轉作用,但需要大人們產生自覺意識。

導演刻意留下思考空間

《隱秘的角落》成為現象級的爆款網劇,要歸功於這部劇的主創團隊,尤其是劇中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讓觀眾在角色的帶領下,瞬間入戲。

作為曾經的樂隊鼓手,如今跨界的辛爽導演對作品主題有他個人的理解:“劇中許多人都在做一些以愛之名行惡之實的事,他們對愛有著錯誤的理解。有些人把愛理解成自私的佔有,有些人理解為卑微,當他們做選擇時,一旦做出錯誤決定,就會導致悲劇的出現。”

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辛爽並沒有對行為與人物做出好壞、善惡等定論,而是將更多的思考留給了觀眾。他說:“我們想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是,在生活裡,要及時審視自己,父母有沒有正確地對待孩子?我們有沒有錯誤地理解愛?有沒有以愛之名去傷害別人?”

猜測讓結局余味無窮

《隱秘的角落》在一片爭論聲中落下帷幕,12集的體量,每集長短不一卻主題突出,制作精良,是大部分觀眾一致認可的。該劇在網上的評分一度飆升至9.2,在不少劇迷心中,9分以上的電視劇作品可以稱為神作。

在《隱秘的角落》大結局播出后,劇迷對結局進行了各種猜測:有人認為結尾過於簡單光明,有人說結尾迫於各種不得已而實際透露了更為殘忍的真相,觀眾們反反復復琢磨朱朝陽的“她掉下去了”那句台詞和擺在醫院裡的魔方,把張東升的動圖放大數倍然后認定他實際在對朱朝陽說“高手”,也有人猜測老陳、嚴良和普普均已經離世……主創團隊此后接受採訪解開謎題:一切都是劇中表現的那樣,所有人都有了重新的開始。這似乎打破了網友們的想象,這個結局讓《隱秘的角落》最終的分數固定在了8.9分。

其實,對於結局的種種猜測,本身就証明了作品的成功:貫穿全劇的一個關於數學家笛卡爾與公主的故事,劇中人無從求証真偽,只是不停地在問自己:“你願意相信現實還是童話?”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觀眾,結尾看上去像是童話,至於你是否相信,那是你的選擇。

幕后

爆款是怎麼“演”出來的?

作為一個導演新人,辛爽呈現出的另一個特色是給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他面對的是一幫在劇迷心目中演技可以封神的演員,辛爽說他借鑒了好萊塢導演馬丁·西克塞斯的做法,讓好演員臨場發揮,而自己唯一做的事是“讓攝影機不要停”。

於是,觀眾看到衣冠楚楚的張東升摘下假發的禿頭,看到他殺人后坐在陽台花叢中吃蘋果的一派歲月靜好。秦昊接受採訪時說,這兩場戲都是后來加上去的,為了讓整個人物更加立體和更生活化。

還有一些情節,是演員自覺完成了導演的想象。比如周春紅逼兒子朱朝陽喝牛奶那場戲,周春紅要在這場對峙中,重新拿回對兒子的控制權。就在辛爽拿不准的時候,周春紅的扮演者劉琳說:“沒問題,你相信我,咱們走一遍。”戲走了一遍,辛爽立馬踏實了,“她有那種神奇地把所有戲都演得合情合理的能力。”

從現場流出的拍攝花絮看,讓觀眾“驚為天人”的三個小演員,在對手戲中都得到了王景春、秦昊、張頌文等人的加持,驚恐、憤怒、緊張的時候應該是什麼反應?大演員手把手給小演員講解,張頌文還不時給小演員托底:“你就演吧,不管怎樣,我都能接住。”

(責編:郭揚、張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