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享新生換民心

高品質邁入大都市新區,杭州余杭以“舊改”促城市更新

葛曉路

2020年11月26日14:07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樂享新生換民心

老舊小區改造是重點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對於改善小區居民居住條件以及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擦亮杭州“幸福示范標杆城市”底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買房不搬家,老房一天一個樣,轉眼變新房。”說起老舊小區改造,余杭臨平街道梅堰小區居民李大伯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在杭州,像李大伯這樣的老舊小區改造受益者還有許許多多。舊改推動了老百姓從“有房住”到“住得好”的轉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事實上,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家門口的“關鍵小事”,更是一項推動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級的系統工程。

“老舊小區改造可以促進城市風貌提升,展現城市特色,延續歷史文脈,對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惠民生擴內需、推進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轉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市建委、市老舊小區改造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未來社區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積極推動老舊小區功能完善、空間挖潛和服務提升,努力打造“六有”宜居小區。

以“心”煥“新” 未來社區布景“老舊小區”

余杭區積極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舊改”被納入2020年余杭區十大民生實事之一,是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余杭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125個老舊小區的綜合提升改造,涉及面積近171萬平方米。今年,余杭計劃開工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65個,改造面積94萬方,惠及居民1萬余戶。其中,列入杭州市民生實事項目為22個小區,目前均已完工。自2019年啟動舊改工作以來,余杭區按照“保籠全部拆除,電梯成片加裝,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功能齊全”的要求,加快推進舊改工作,已逐步探索出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余杭模式、余杭標准,受到上級領導和部門的肯定。

老舊小區目前很多功能配套都不完善,通過提升改造這些短板都將得到提升。如何更進一步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融入未來社區的場景,余杭區進行了有益探索。“主要是通過改造和重建的形式進行。”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五常街道油田留下小區項目充分挖掘油田小區原為中石油浙江石油勘探處福利分房的歷史記憶,利用石油人“三老四嚴”“鐵人精神”的文化共識,提出以“憶往昔,燃情歲月,看今朝,福滿油田”為主題的設計理念,形成貫穿小區的設計語言,同時布置“二園六福”,即油樂園、萬福園和敬業福地、和諧福地、全家福地、友善福地、愛國福地和富強福地,打造小區文化節點公園,提供鄰裡溝通交流空間。

臨平街道梅堰小區通過保留小區水塔、老樹、五瓣梅等記憶元素,打造社區文化體驗空間,同時制定鄰裡積分機制,為小區居民提供“服務換積分、積分換服務”平台,打造鄰裡互助共同體。

這些都是未來社區九大場景之一——未來鄰裡場景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生動展現。“在舊改中,注重營造小區特色文化,通過挖掘小區的發展歷史、地域特點、特色建筑、文化共識等元素,為公共空間確定文化藝術,形成貫穿小區的設計語言,塑造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增加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僅如此,余杭區在舊改中積極推進適老化改造,營造健康生活氛圍。一個個未來健康場景,呼之欲出。

油田留下小區在提升改造中,對閑置公共建筑外在形象和內部功能重新進行統籌規劃,一個集陽光老人家、老年助餐點、日間照料中心於一體的社區配套用房即將亮相。

良渚街道花苑新村改造項目以“老齡友好”為理念,將約570平方米的廢置車庫改建成居家養老中心,讓老年人住有所養、老有所樂。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區在舊改中為緩解幼托難痛點,通過引入課外教育機構、提供圖書學習場所等方式營造尊重教育的小區氛圍。臨平街道將原農林集團辦公樓改造為梅堰社區鄰裡中心,植入托幼服務、親子學堂、親子活動等功能。

另外,未來社區的治理場景也出現在了余杭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中。河畔新村以智慧管理為創新點,緊密結合智慧安防“1+3+X”要求,在小區主出入口設置車行、人行道閘,通過車輛識別系統、人臉識別系統等智能化設施對人員進行管控,實現小區封閉管理,同時建設社區數字治理平台,通過將安防、交通等數據互聯互通,提升社區治理效率。在油田留下小區,街道、社區兩級成立治理中心,加強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工作,對物業經理設置KPI考核。根據物業經理所管理的物業項目得分情況,按考核比例形成物業經理個人積分,年終根據考核細則,對老舊小區物業經理予以獎勵,激勵完善老舊小區管理。梅堰小區引進品牌物業保障長效管理,為老舊小區帶來了新氣象。專業保安代替了原來的老門衛,增加了保潔團隊與專職管家客服,居民們的生活體驗迅速提升。

“接下來,余杭將繼續在舊改方面加大力度,補齊現有民生短板,在提升改造中融入更多未來社區場景,推動改造設施和完善服務相結合,以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提升改造。”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商”促“管” 居民主體參與小區“共建”

看到小區下水管、屋頂滲漏以及外立面粉刷都進行了提升改造,余杭梅堰小區的居民羅大媽高興地說:“小區居民反映的問題,在舊改中都一一得到了解決,真是太好了。”從效果看,老舊小區改造改到了居民心坎裡。

事實上,這與余杭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始終堅持以居民為主體,調動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全過程,以“商”促“管”,實現共謀、共建、共享息息相關。

梅堰小區採用“小區圓桌會”“五瓣梅”等民主協商居民議事機制,協調溝通,上傳下達,有效推進項目實施。舊改指揮部中設立4個群眾工作組,70余名黨員干部放棄休息,進行入戶政策宣傳、測量評估、改造簽約等工作,簽約率達到100%。同時指揮部還邀請一批懂工程管理的熱心居民參與到小區改建,成立小區“共建辦”,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對工程建設進行監督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河畔新村為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聘任7名河畔新村老舊小區改造清廉監督員,組成一支由業主代表、老專家等組成的清廉監督小組,對項目進度計劃實施進行全過程監督和控制,嚴把項目工程關、質量關、安全關,打造老舊小區改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放心工程。

油田留下小區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設置網格長,負責溝通對接收集居民意見,定時開展圓桌座談會﹔同時社區組織居民成立業委會,由熱心居民代表組成,協助網格長開展居民民意收集工作,他們是社區居民民意輸出的第一道口子。與此同時,油田小區的熱心居民代表從最初的方案階段就開始介入,在工程進入施工階段后,更是自發成立質量監督小組、安全文明施工小組以及居民矛盾協調小組,對工程順利推進提供了極大的助力,真正實現了居民全程參與。

“協調和落實居民的需求,可以保障改造成果,有效提升民生福祉。”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余杭將繼續探索和完善居民參與機制,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構建社區多元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以“點”帶“面” 帶動區域協同發展

眼下,余杭老舊小區改造正在有序推進中。

臨平街道梅堰小區、東湖街道超峰小區、塘棲鎮2020年改造項目、余杭街道2020年改造項目、南苑街道河畔新村等多個項目均已進入改造掃尾階段。其中,南苑街道河畔新村32個單元全部簽約同意加裝電梯,28個單元已完成電梯加裝﹔東湖街道超峰小區,8個單元已全部完成電梯加裝,正在調試中,室外環境工程已基本完工﹔余杭街道寶塔公寓,完成拆除防盜窗雨棚花架和牆面基層處理15幢,完成房屋立面整治14幢。

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督促各鎮街對照年度目標任務,緊扣時間節點,倒排工作計劃,加快老舊小區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確保在11月底前完成35萬方老舊小區改造年度任務。同時,會同區大督查考評辦對進度緩慢、嚴重滯后的鎮街開展項目督查服務指導工作,合力推動項目進程。

不僅如此,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全域性工作,需要‘由點到面’,兼顧區域環境的均衡性、普惠性,使得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更具針對性、必要性,為整個區域生活環境提升帶來均衡性、普惠性。”

臨平街道梅堰小區的居民已享受到區域協同發展的福利。該小區作為余杭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首個開工的試點項目,通過老舊小區改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拆除街道內C、D級危房及老舊建筑,因地制宜、見縫插綠,打造11個集運動休閑、文化賞娛等功能於一體的“口袋公園”。這樣一來,不僅小區的居住環境提升了,周邊也發生了大變化,居民茶余飯后的活動范圍更廣了,幸福感也隨之提升。

余杭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入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工作的第三個年頭,余杭區將繼續深入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政府願景、居民意願轉化為現實,以高質量發展的姿態全力建設高品質大都市新區。

(責編:王蕭蕭、康夢琦)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