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憑“余”躍】

解碼“浙江經濟第一區”余杭的共同富裕密碼

人民網 王蕭蕭

2021年06月16日16:12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頭頂“浙江經濟第一區”的榮譽,作為浙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杭州市余杭區,在全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當中也理所當然地承擔了探路先行的示范表率作用。

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在如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關鍵問題上,余杭區進行了深入探索。

做大集體經濟蛋糕,提升群眾幸福感

走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寬闊的馬路上,放眼望去全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很難想象,10年前的這裡,還是一片破舊的村庄和農田。提到倉前街道的葛巷社區,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羊鍋村”。當時村民主要靠種田為生,經濟收入來源單一,2011年躺在村集體賬本上的收入隻有118萬元。

2013年,借著未來科技城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東風,葛巷的集體經濟也駛入了快車道。葛巷股份經濟合作社拿出了45畝村級留用地指標及3100萬元來置換未來科技城29150.1平方米房產,再返租給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當年的租金收益就達到了1100萬元。這是全區首次用村級留用地指標置換房產租金,也是葛巷集體經濟掘到的“第一桶金”。

“不能光靠吃老本過安逸日子,我們必須學會充分合理地利用手頭上的資源去做投資,用錢生錢。”在葛巷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駱國華的帶領下,葛巷股份經濟合作社迅速成長壯大,通過投資土地、廠房、商業寫字樓等項目,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去年一年的總收入高達4860萬元。“今年預計社區集體收入能突破5000萬元,集體經濟的‘蛋糕’越做越大。”駱國華說。

葛巷社區集體富裕起來,社區居民的口袋也鼓了起來。2015年至今,葛巷股份經濟合作社已經連續分紅6年,分紅總額也由最初的330萬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1000萬元,去年平均每戶分紅1萬余元。

葛巷社區居民居住的高層公寓。人民網 王蕭蕭攝

“我認為共同富裕就是讓老百姓共同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管理,共同參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駱國華說,如今的葛巷吸引了國內外各行業“雙創”人才,完善了居家養老各類服務,落地了“未來社區”試點項目,葛巷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共同參與到社區的基層治理當中。

共同富裕的根本是發展。葛巷社區只是余杭區推進共同富裕的一個縮影,余杭區正從集體經濟項目、鄉村旅游、留用地開發等方面,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成立“鄉村新社區”,打造共同富裕鄉村樣板

“我們漕橋村工業基礎不錯,但旅游方面基本上沒有資源。對於未來到底以什麼為抓手實現鄉村振興,我們還沒找准方向。”“求是村接下來准備建設一個文化村史館,充分挖掘村裡的文化資源。”“花海、網紅綠道、餐飲民宿,我們都在積極建設中,但有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潘板橋村沒有地方停車,給游客會造成不便。”……

6月10日下午,徑山鎮小古城聯盟召開了第一次建設“共同富裕·鄉村新社區”推進會,四位村干部共聚一堂商討村務、謀求合作。就在一周前,小古城村與附近的求是村、潘板橋村、漕橋村組成“鄉村新社區”,各揚優勢、互補短板,還與徑山鎮另兩個村級聯盟相互支持,形成“共同富裕聯盟”。

徑山鎮小古城聯盟召開了第一次建設“共同富裕·鄉村新社區”推進會。人民網 王蕭蕭攝

小古城村在余杭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曾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文明村、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近90項榮譽。近年來,小古城村大力發展新型鄉村旅游經濟,引入現代農旅項目,2019年還注冊成立了村集體旅游公司,全力打造鄉村“美麗產業”。

今年“五一”小長假頭三天,每天都有3000多名游客來到小古城游玩,門票收入就達到15萬元。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介紹,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了9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4.3萬元,小古城村村民成了別人羨慕的對象。

“一個村的富裕不叫共同富裕,我們小古城村作為先行者,要發揚先富帶后富的精神,帶領其他村一起致富。”林國榮說,經過第一次推進會的探討,4個村共列項目清單,深入交流各自的發展優勢和瓶頸,已經確定了共同發展旅游產業這個大方向,計劃將原本4個分散的村串珠成鏈,共同完善基礎設施、進行環境整治,旅游資源共享互通,抱團推向旅游市場。

近年來,余杭區以黨建引領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形成產業輻射周邊村庄發展“3×N”效應的“鄉村新社區”和“共同富裕聯盟”,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余杭更重視分好“蛋糕”,建立健全“先富帶后富”機制,提高收入分配質量,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隨著“鄉村新社區”和“共同富裕聯盟”的不斷發展壯大,余杭區將在全力推進“共同富裕示范村”的進程上邁上一個新台階。

聘請農業職業經理人,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余杭街道稻作歷史悠久,是余杭區重要的產糧區之一,也是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區。為了盤活余杭街道的農業資源,2018年,余杭街道通過對永安村等8個自然村進行土地流轉,集中打造了一個“稻香小鎮”。“稻香小鎮”土地面積達到71.8平方公裡,規劃稻田面積高達3萬余畝。

這麼大的“稻香小鎮”,該如何經營管理?當地政府犯了難,於是廣發“英雄帖”,請到了擁有豐富現代農業管理經驗的農村職業經理人劉鬆擔任“軍師”。劉鬆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稻香小鎮”進行數字化改革,讓“稻香小鎮”跳脫出水稻生產基地的單一功能,更多地站在消費者的視角,創建智慧大腦、數字認養、全程追溯、智慧游覽等板塊,隻需通過一塊智慧大屏就可以對“稻香小鎮”進行全流程管理。“我們通過數字農業的建設,充分賦能‘稻香小鎮’全產業鏈發展。”劉鬆說。

如何擺脫傳統農業的局限,打響“稻香小鎮”的金字招牌,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劉鬆在原有的稻田認養項目的基礎上進行了數字化升級,讓消費者足不出戶,通過小程序就能認領屬於自己的農田和菜地,實現24小時“雲種植”。比如企業隻需花費8萬元就能認領10畝土地,“認養”者不僅能獲得產出的稻米、菜籽油、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還能享受其他權益。

“認養田”的創新舉措為“稻香小鎮”聚集了更多人氣,“稻香小鎮”順勢而為大力發展農旅項目,開創了開鐮節和開春節等特色旅游節日,推出研學旅游,累計接待10萬余人次,產生經濟收入超1000萬元,帶動村民增收450萬元。

“稻香小鎮”的研學旅游項目讓孩子們親近鄉野。“稻香小鎮”供圖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來,“稻香小鎮”主動提升村集體的硬件和軟件。一方面,盤點村集體閑置資產,改建為“共享小院民宿”“游客中心”“稻香體驗工坊”等場所﹔另一方面,對全村村民進行黨建、禮儀、技能、經營、民俗等培訓,每月固定2次,通過常態化、持久化的培訓,不斷提升村民素質,讓每一位村民都參與到“稻香小鎮”的建設中來,更好助力共同富裕。

近年來,余杭以“未來鄉村實驗區”改革創新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推進西部富美的路徑,以數字化改革為引擎,集聚人才資源,助力農業現代化,實現美麗鄉村的蝶變。

經濟強區,美麗富民。余杭積極統籌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深入推進未來鄉村、未來社區建設,持續改善群眾生活品質,鼓勵城鄉居民通過創新創業實現創收創富,進一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全面提升全民文化素養,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進程中走在前列。

(責編:王蕭蕭、康夢琦)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