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河街道:“天堂新市井”的共富“實感”

6月,杭州首屆“6·18小河生活節”在運河畔的小河直街、樂堤港和金華南路協同落地。傳統與現代、煙火與人文,在這個“生活的節日”裡打了“照面”。
穿著古裝的少男少女、拿著糖葫蘆的孩子、拎著醬菜罐的阿公阿婆、不遠處運河上的小船……“那天的小河,好像古畫裡的南宋市井。”回想起那番熱鬧場景,杭州拱墅區小河街道方增昌醬園的主理人鄭慶不禁連嘆,再一次深深體會到“天堂新市井”的內涵。
在河岸上制醬百年,方增昌的“醬”早已成為小河街道市井文化的符號,其“醬融萬物”的內涵,也暗合這“三水交匯”處通達四方的熙攘——鄭慶從未懷疑過方增昌與腳下這方土地的聯結,只是這一次,兩者的“再相融”程度,超出了他的意料。
近日,作為整場節慶的“靈魂總結”,“影像小河共富路”攝影展在小河直街拉開了帷幕。“我們要把生活節裡‘生動靈氣’的小河煙火定格下來,通過影展,為節日畫上一個最溫柔的句號。”鄭慶說。
如果說“運河孤本地,天堂新市井”一直是小河街道的核心標簽,那整場生活節就是這個“天堂新市井”裡小河煙火的又一次集中展映。
何謂“運河孤本地”?
一河通南北,文脈連古今。以水為名,側枕運河之畔的小河街道,因運河而生、順運河而興,憑“三水交匯”的地利,自南宋起便是杭州北部水陸的“國運”樞紐。
千百年來,小河人家以水波為譜、借漿帆為歌,造就了這個“小河驛,江南運河孤本地”的美稱,被稱為“活著的東方文化驛站”。
近年來,經過持續的綜合保護、融合提升,小河直街的商行、碼頭、河埠,以及河上來來往往的貨船與岸上“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民居,進一步盤活了“運河孤本地”的時代生機。
已進入共富推進期的“新小河”,要在“天堂舊市井”基礎上,為百姓打造一個攜手共富、美美與共的“天堂新市井”。
如果說舊日小河的靈氣,在於繁華形勝,在於南北熙攘,那麼今日小河之靈氣,則在於人文傳承,在於產業謀局,在於一場場聚焦民生發展與數字賦能的共富推進變革之中——
產業上,3200家企業、10億元稅收、6.8億元財政總收入,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小河街道的報表亮眼。經濟基礎與營商環境共同譜曲的小河街道還在持續“引鳳”,一批優質企業先后落地。“親清護企”也換來“以企引企”,今年初以來,小河街道已新招引22個千萬元以上項目,其中2個億元項目,區域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民生上,小河街道已全域實現老舊小區煥新、專業物業覆蓋,新建公共服務、休閑空間40多處,試點打造了余杭塘路未來社區﹔擦亮“一老一小”品牌,一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的民生服務體系已然成型。
小河街道“東動西靜”的運河文化圈,串聯起絲聯166、小河元谷、唐尚433三大文化產業園區及小河直街,將運河文化與經濟活力有機融合。
以數賦能、數智引領的時代精神,小河街道在杭州市首創了“城市眼·雲共治”現代治理,率先探索了“紅茶議事會”民主協商,深度實踐了“小腦+手腳”協同模式,真正實現了基層治理的線下、線上融合。
以黨建為引的核心原則,更讓發展勢能進一步匯聚、管理效能進一步升級,小河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工作機制持續提能,為全域各項工作的落地、落實添注動能。
“積硅步”以“至千裡”,對於“運河孤本地,天堂新市井”的實際成果,最有發言權的當屬小河百姓,這裡是他們大運河畔的幸福家園。
在大滸路住了大半輩子的謝關鬆,經歷了小河街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變革。從泥水木板房到直聳雲霄的高樓,安居樂業的踏實感是他最大的幸福,“我現在都記得回遷的新房交付那天,從13樓新家望出去,小河街道一排排高房子的樣子。這裡是塊福地。”
跟謝關鬆一樣感慨的,還有同逾七旬的董葉根。在董葉根看來,小河街道針對老年群體的多層次照拂是他最滿意的。而這背后,是小河特色的民主議事會制度——
每天中午11點半,小河街道明真宮社區“陽光老人家”裡歡聲笑語。老人們隻要願意,來到這裡便有熱乎乎的飯菜。然而老年食堂的建起,實為一波三折。彼時,應轄區218名老人聯名請求,社區啟動食堂建設。這本是好事一件,但建設中油煙排放等諸多難題,遭遇了反對聲音。
“一邊是我們老人,一邊是反對的業主,吵著吵著,沒得談了。”董葉根邊回憶邊說,“最后就是社區組織,把各方代表叫到一起,開了‘紅茶議事會’。茶吃吃,有話好好講。大家民主協商,就商量出了中央廚房配餐。這下子這個‘陽光老人家’讓大家都滿意了。”
從船上舉家搬上岸,運河老船工陳壽泉用了幾輩人的時間。行船走水,運河水清魚肥的生態是陳壽泉前半生的美好記憶。但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運河沿線發展,河水一到夏天便是臭氣熏天,魚蝦不見蹤影。
而隨著“五水共治”的推進,小河街道的水質又好了起來。“白鷺、魚蝦也回來了。現在的水我看看,已經追上老底子的水平!”陳壽泉欣慰地笑著說。
小河人家的生活是百態的。在這裡,除了民生富足、遇事共商、水清岸美之外,每一個個體的精神追求,也都得到深切支持。
“有錢有閑”的女廠長朱瑛淨的感受尤深。2000年年初,在工廠工作了22年的她,下崗后出走青島,成為一家外資企業廠長。如今,退休返歸的她發現小河“變了”,變得更能為她的“優雅慢生活”提供各類土壤。
環境上,朱瑛淨家所在的紫荊社區綠化覆蓋率超過38%,拿下過浙江省“綠色社區”稱號。杭州拱墅區首個樓道關工小組、小河街道首個社區科普體驗館也都在這裡建立,“綠色型社區”幸福指數為人稱道。
人文上,“紫荊圓桌會”不斷培養出深受業主贊譽的“全能”社工,“墨香書畫社”“紫荊合唱團”“綠色健身隊”等數不清的社團,也都不間歇開展著各類活動。一處飽含著人文溫度的居所,豐富著朱瑛淨和街坊四鄰們的生活。
就個體而言,比起抽象的願景與理念,生活中實打實的感受往往更為真實可鑒。而共同富裕,正成為小河老百姓們的一種“實感”。
以“運河孤本地”的人間煙火傳承,融“天堂新市井”的實干務實推手,小河街道給出了共同富裕要如何落地推進、物質精神要如何有效攜手這個時代命題裡,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林祥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