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州長興“建管用育”打造特色文化禮堂 助推精神共富

2022年12月19日10:40 |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小字號

文化禮堂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核心載體,是村落的文化標簽和精神符號。近年來,湖州長興圍繞“建管用育”一體化,著力延伸文化觸角至基層,把鄉村文化禮堂建成群眾的精神家園,助力農村精神共富。

“建”各具特色文化禮堂

近日,走進長興縣李家巷鎮石泉村文化禮堂,入眼便是寒水映殘荷。李家巷石泉村村委會副主任高薔薇表示,夏天時,扑面而來的生機綠意和陣陣荷香,讓文化禮堂成為引流的打卡地。

鴛鴦龍表演。石泉村供圖

高薔薇說:“原來文化禮堂建了好多年,但場地小,有時候辦活動坐不下那麼多人,設備也老了,村裡就商量著怎麼去改進。”2019年,石泉村獲評省級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借此契機,村裡依托吳氏家族留下的古建筑“百桌廳”,打造了總面積1800平方米的“第二文化禮堂”。結合村庄歷史,石泉村深挖古文化資源,修繕現存古建筑,上建回廊挂落小花窗房間,下設承接洒金流銀的天井,還在內配備書房、古戲台、研學館等相關功能區。

文化禮堂不同於原有的農村文化設施,它承擔著農村整個精神文明的建設。各村靠著村裡原有大會堂、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採用改建、擴建等形式,把文化禮堂打造成集禮堂、講堂、文體活動場所等為一體的村級文化陣地綜合體。

據悉,目前長興已建有文化禮堂219個,其中省級五星級文化禮堂19個、市級四星級文化禮堂28個,該縣龍山街道玄壇廟文化禮堂被評為浙江省書香文化禮堂。

“管”文化禮堂運行機制

為更好發揮作用,進一步健全農村文化禮堂長效管理運行機制必不可少。“長興縣文明辦、縣文廣旅體局業務科室組織文化禮堂工作的日常事務,年終做好考評的審定和補助工作。”長興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主任黃方成表示,“文化志願者”“理事會負責制”“星級評定辦法”已全覆蓋。

“‘第二文化禮堂’主體是村裡,有一部分給第三方公司,政府也會參與管理,撥經費給我們。”提及此,高薔薇滿懷自豪,“不少村民都報名成為志願者,平時樂於宣傳文化和舉辦活動。”

日前,長興縣呂山鄉南楊村文化禮堂志願者敖娟正在文化禮堂中認真學習魚燈舞蹈。她說:“縣裡會對禮堂的活動、資金運行情況考核,還會評星級。所以我們都很認真地組織宣講、電影觀賞、村晚、重陽敬老禮這些活動。辦好了,縣裡、鄉裡還有資金給文化禮堂。”

“用”個性化文化禮堂

能否“用”好文化禮堂,是文化禮堂能否發揮價值的關鍵,採取適合的“個性化”運營思路才能最大化發揮作用。

近日,長興縣水口鄉顧渚村文化禮堂內,村民們正在接受電商和農家樂服務培訓,學習如何直播帶貨。“我們的培訓還有直播一直在做,開始隻有幾個村民,現在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參與。”水口鄉顧渚村黨總支書記張明祥表示,全鄉8個村共同出資成立文化傳播公司,利用禮堂空閑時間開展禮堂直播帶貨、美食推介、文旅產品銷售、會議培訓等活動,售賣茶葉、筍干、土雞等農產品,帶動農家樂發展,增加經營性收入。

國學誦讀活動。白溪村供圖

無獨有偶,長興縣太湖街道白溪文化禮堂也有獨特的運作模式。他們將明崇禎年間的白溪朱氏宗祠盤活,又聯合長興縣第八小學“校地合作”每周開展傳統文化課堂。針對轄區早教托班服務的需求,白溪村招引托育公司,每周開展2次進禮堂早教育兒活動。這種強村公司賦能“文化禮堂+”市場化模式解決了白溪居民所需,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又助力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示范村建設,實現“雙向”賦能。

“育”村民精神家園

“村民們都喜歡村裡開展的活動,經常興致勃勃來參加。”長興縣李家巷鎮青草塢村村委委員陳棟表示,村民們平時會積極參加排舞、電影觀賞、宣講等活動。

逢年過節,該村還會去別村進行“文化走親”交流。平時,非遺傳承人陳欽招也會定期在青草塢村文化禮堂教孩子們舞鴛鴦龍,從基礎舞龍到游龍隊形,曾經一度消失的非遺文化在孩子們的手中逐漸靈動起來。陳棟說:“自從有了文化禮堂,村民們的生活豐富了,大家也很認可自己的文化。”

近年來,文化禮堂打破文化活動基礎設施的狹隘觀念,不再只是單純作為老年人閑聊、納涼、打麻將的場地,而是真正開始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核心持續發展。

當手秉詩書話桑麻成為人們的精神追求,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傳承文脈、挖歷史、學藝術,紛紛貢獻家譜、尋找老物件、舉辦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讓世代傳承的文化流淌在日常生活中。長興縣夾浦鎮丁新村文化禮堂以明代戲曲家臧懋循為傳承點,開展臧懋循藝術節和學戲曲、誦家訓等活動,這位元曲大家,於百年后的今天,穿過漫長歲月再度為后人銘記。

品味臧氏家風活動。丁新村供圖

此外,龍山街道高山嶺文化禮堂舉辦的“七點半鄰裡電影節”,滿足了居民的文化需求﹔龍山街道澗塘村文化禮堂打造的“跳蚤空間”,共享愛心舊物實現物有所值,推出“童心童力”項目幫扶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如今,傳承地方特色、弘揚地方文化的禮堂遍布長興全域,激活了農村文化的一池春水,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鄉土文化中日漸富有。(敖豐利)

(責編:艾宇韜、康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