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温州苍南:春节隔离点里有真情

陈薇拉、黄允祺
2022年02月04日18:13 | 来源:苍南新闻网
小字号

  新春佳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疫情之下,有一些人需要隔离观察,有一些人需要坚守“疫”线,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平安、温暖过年。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温州苍南县的隔离点里处处温暖,感动人心。

  别样的生日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2月3日,苍南县委党校集中隔离点内响起了生日歌,在一场身着防护服的生日会上,抗疫人员李玲玲度过了一个特殊而温暖的生日。

  李玲玲是苍南县委党校集中隔离点的医务人员。往年,在生日这天,她都会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但自从此轮疫情爆发以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她和其他医务人员一样,第一时间就来到了隔离点,放弃假期,义无反顾投入到了防疫工作中。用她的话说,作为医护人员,就应该担起责任,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在这段期间,我们要全天候密切观察被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心理问题和其他情况。同时,对隔离人员提出的相关要求,我们也会尽量满足。”李玲玲说,“平时的工作的辛苦是超出自己的想象的,但既然来了就要把事情做好。”在她的朋友圈封面上,一句“今天也要加油啊”是她为自己打气的方式。

  集中隔离点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肩负重大使命。在离疫情最近的地方,将病毒阻挡在防线外,为杜绝疫情传播扩散构筑一道坚实的壁垒。在隔离点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与隔离的群众一样,都要严格遵守防控政策,不能擅自外出,也不能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

  每天,李玲玲和同事们都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给留观人员送餐、测温,为隔离群众做核酸采样、做健康状况评估,为特殊人群巡诊,还要对隔离点的环境进行采样检测。隔离点的驻守,没有白天黑夜,没有时间界限,只有24小时的随时响应,落实落细各项防控要求,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今天我很开心,这是我过得最特殊的一个生日,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我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所有坚守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平安健康,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在大家的陪伴下,李玲玲在欢声笑语中许下了生日愿望。接着,这位“寿星”和战友们又急忙返回了“战场”,他们的“战斗”仍将继续。

  抗疫一家人

  苍南县沿浦镇的干部郭健和霞关镇的干部林娜是一对抗疫“夫妻档”,春节前,他俩先后被各自的乡镇安排进了集中隔离点轮值,一个班次14天不能回家。而不到2周岁的儿子只能跟着奶奶过年。2月3日晚,记者来到郭健的母亲家,见到了这个乖巧懂事的宝宝,郭健的母亲黄如意抱着孙子一度哽咽:“今年过年我们家特别的冷清。”但无奈之余,黄如意更多的是给予理解和支持,她说:“为了人民的安乐,他们付出这些,也是工作需要。”

  在集中隔离点,林娜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接听“热线”,入住的隔离对象有什么需求,或是问题咨询,都可以通过隔离点的固定电话与林娜联系。家里人能不能送东西过来?什么时候能出去?能不能送下纸巾、吹风机?诸如此类的问题,林娜每天都要答上很多遍。“毕竟隔离点的条件跟家里不一样,许多人刚进来的时候不适应,心情会很烦躁,就会不停地打电话,我们也只能尽自己的能力,耐心地跟他们沟通,说明情况,安抚他们的情绪。”林娜告诉记者,有时候上一个电话还没结束,下一个电话已经打进来了,最多的时候小半天就能接几十通电话。常常还有半夜入住的对象,登记后,咨询电话也是不分时段的响起,林娜和队友们都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全心全意地给予帮助。而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林娜却说:“已经习惯了。”

  事实上,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林娜和郭健都不是第一次,两年多来,在乡镇工作的他们始终奋战一线。“2021年,各地好几波的疫情,我们要做数据排查,那时候,流调数据常常是晚上下达的,七八十来点都有,一二十个数据,我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一个一个打过去核实,多的时候,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那时候比现在更忙。”林娜笑着说道。

  霞关镇纪委书记林克是林娜的分管领导,也是多年的老同事,他告诉记者,今年排班的时候,考虑到林娜的家庭情况,他本想跟镇领导反映、协调,但林娜却主动说:“镇里各科室人员本来就少,大家也都任务很重,既然排了,我就去吧,没关系。”林娜的主动与担当让林克很是感动。“福建那波疫情的时候,林娜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去看了医生之后也没请假,就匆匆赶回岗位,坚持完成任务。平常的工作中,她也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比如积极发动60周岁以上老人接种疫苗,保护了群众,也为镇里的工作赢得了主动。”林克说。

  而郭健同样如此。“身先士卒,谈何辛苦。没有大家,何以小家。”这是郭健接受记者采访时留下的一句话。他说,“作为党员,身上是有责任的,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必须冲锋在前。未来,等孩子长大了,我们要把这段经历告诉他,他也一定会理解。2月2日是林娜的生日,郭健专门写了张小卡片发给林娜,卡片上写道:“亲爱的老婆,过年没能陪伴你,生日也没能陪伴你,你辛苦了。——郭健”简单的一句问候,是浪漫,更是相互理解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郭健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党员,2022年4月就要退休了,但是,按照值班安排,春节期间,他也主动参与了卡口的值守,除夕当天下了班,他才回家与老伴、小孙子一起吃上一口年夜饭。他们一家,不仅是“夫妻档”,更是“父子兵”,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或许,我县还有许许多多的“郭健”和“林娜”,为了让群众过上一个安心、祥和的春节,尽职尽责。

  互换的角色

  刘英是一名大一学生,远离家乡在天津上大学,好不容易等到寒假回来,本想着假期里找份兼职,赚点零花钱,年后和朋友们聚聚。不料,受天津疫情影响,刚回到苍南老家的她,不仅健康码变成了黄码,还被通知去“集中隔离”。“刚接到隔离消息的时候,我还有点小激动,想着这14天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好好做一个自我提升。”刘英说,但随着一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她的新鲜感很快就消散了,空虚、焦虑、无奈接踵而来,她开始变得有些烦躁,只希望可以早些解除隔离。终于熬到了解除隔离的日子,刘英终于舒了口气,可是,回家还没待几天,“不安分”的她又开始“无聊”了。

  由于隔离错过了之前联系好的社会实践,眼看着寒假过去了一半,刘英很想做些什么,让自己忙起来。无意间,她从朋友那里得知可以当志愿者,她突然灵光乍现:我是不是可以回我原来隔离的地方做些志愿工作?当天晚上,刘英就迫不及待地联系了之前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是“这几天临近过年,比较缺人手,如果能来的话,希望能尽快上岗。”而此时,刘英的父母却犯了愁,马上过年了,可不可以一家人过完年再去?权衡再三,刘英说服了家人,在除夕前一天,进入了隔离点,而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一名“志愿者”。

  “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涌现出一种使命感,虽然我的工作就是送送餐,但是我的内心却无比满足。”刘英告诉记者。正式“上岗”工作后,刘英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还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工作人员,打扫工作区、临时顶岗、前台登记、接听电话、查看监控等等,尤其是接听隔离对象打来的电话,她特别的感同身受,并且给予很好的安抚。“隔离对象快要解除隔离的时候会特别的焦急,半个小时打一个电话,但是核酸检测和外环境检测需要一定时间,我们一边安抚隔离对象,一边也会十分关注结果,保证第一时间告知他们。”刘英说。

  隔离点志愿者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一个周期要待满14天,尽管过年不能跟家人一起,尽管有许多限制,但刘英却在为自己坚持当初的选择而庆幸。“在大学里我是班干部,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我的生活,没有机会参加业余的志愿活动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所以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刘英说,“我觉得大学生应该力所能及的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尤其是疫情当头,我们都没有办法出去玩,倘若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更加值得吗?”

  刘英还告诉记者,之前作为隔离对象,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细致、温暖的服务,让她很感动,也促使了她之后又回来当志愿者。如今,在工作的闲暇时间,刘英也会跟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听他们分享人生经验和生活经历。“这次志愿体验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从一个被隔离人员变成了一个隔离工作人员,这种经历确实还蛮奇妙的,从被他人服务到现在服务他人,这种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刘英说,“我希望将在这里体会到的防疫精神——奉献、友爱、互助,以及叔叔姐姐们传授的生活经验好好的做个总结,继续用我的一腔热血不断前进。”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