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文高速三插溪特大桥实现双幅合龙

5月6日,由浙江省交通集团投资建设的浙江在建最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景文高速三插溪特大桥实现双幅合龙。该桥的顺利合龙,为景文高速年内通车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景文高速三插溪特大桥。浙高建公司供图
抢占工期 提前20多天完成合龙任务
三插溪特大桥是景文高速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左线桥长404米、右线桥长366米,最大跨径170米,最大墩高79.5米。所处地形地貌复杂、地势险峻,桥台位置位于深V山谷半山腰上,最大临空高度140米,施工便道坡陡弯急,临崖作业安全风险极高,且特大跨径桥较普通桥架梁所需工期要长2倍以上,大桥施工面临安全、质量、进度三重压力。
建设过程中,浙高建公司景文指挥部严格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抓好山区安全高风险施工点管控。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该公司提前规划施工场地,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在困难中寻找切入点,顺利打开工作局面,不断掀起大干高潮。
合龙前夕时逢“五一”假期,近200位建设人员放弃休假坚守一线,终于,比施工作战计划提前20多天完成大桥合龙。
技术先行 打造山区高速公路品质工程
一条三插溪,将两岸青山切成峡谷,一边是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一边是侨乡温州文成县。三插溪特大桥,是横跨深谷架起的一座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大桥施工中,“技术赋能”是打造品质工程的重要创新手段。
据景文3标项目负责人介绍,三插溪特大桥悬臂浇筑0#块施工是整个桥梁施工工序中的重要控制点,因0#块具有特殊的施工环境,传统的鹰形牛腿支架安装需要足够的施工场地,大量高空焊接作业会导致支架安装质量控制难、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重、施工时间长、施工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0#块支架方案的选择是支架施工能否得以安全、优质、高效完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者们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比选各种支架方案、建模计算分析,最终创新采用在墩身混凝土事先预埋爬锥和加长型套筒,利用挂篮杆件改装成装配式支架的方案,使预埋件从有损墩身结构的形式优化成无损墩身结构的形式。同时,经过工艺改进、技术攻关,使0#块支架的安装时间减少至2至3天/套,为项目节约了超过百万元的成本,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安全、质量和环保效益。
同时,项目还在施工中利用BIM信息化技术,建立钢筋模型,进行碰撞检测,通过分析结构,优化钢筋布置,确保大桥安全顺利合龙。
“红”“绿”融合 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据了解,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景文高速已经累计完成总体形象进度93%,预计2022年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它将串联起景宁至文成沿线9个乡镇、39个村,以及17个自然人文景区,景宁、文成两地的车程将由原来的2小时30分缩短至40分钟,极大改善浙西南山区的交通条件。
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与文瑞高速、文泰高速实现交通转换,在便捷的交通下,赓续红色血脉,传播红色文化,助推沿线红色旅游发展。同时,大山里的农副产品也将会更快速地运出去,绿色生态人文资源和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将吸引更多游客,助推沿线百姓共富共荣。(邱文俊、曹景伟、王伟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浙江:春满江南点点绿 “数智”助农处处新
-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4月的浙江,春风习习,满目新翠。畦垄上空,一架架无人机穿梭飞过;田间地头,一辆辆现代化的机械轰鸣——美丽的数字化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
-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后申遗时代 推动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走向深入
-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是良渚遗址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一直以来,良管委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2019年实现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一举成功,让良渚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进入后申遗时代,良管委紧紧围绕“探索数字赋能,打造文物保护标杆地”“创新文化推广,打造中华文明展示地”“注重活态利用,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推进产业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地”工作目标,进一步推动良渚遗址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工作走向深入。…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