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諸暨趙家鎮泉畈村:“文明實踐”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石慧、徐瀟青

2020年08月06日08:55  來源:杭州日報
 
原標題:“文明實踐”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

泉上有畈,畈中有泉,紹興諸暨市趙家鎮泉畈村的村名由來,讀來就能感受到的綠色詩意,似乎給泉畈村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植入了基因。

2018年,“五星達標、3A爭創”的號角吹響﹔同一年,諸暨市開展新時代文明傳習實踐活動,作為試點基地之一,泉畈村的文明合力開始凝聚……自此,鄉村振興浪潮涌動,文明新風潤物無聲,泉畈村奏響了一曲富有躍動詩意的鄉村新歌。

旅游興,鄉村煥發新顏

天蒙蒙亮,66歲的村民何錫鐘就鑽進了荷塘,熟門熟路地穿行在荷花間。幾十分鐘的功夫,他便已採滿一袋蓮蓬,倒在田埂上的塑料筐內,為日間游客的到來做好准備。

眼下,正是流金鑠石的時節。走進泉畈村,隻見清澈透亮的水面上,大片碧綠的蓮葉舒展身軀,朵朵嬌艷的荷花點綴其間,一幅風情萬種的水鄉畫卷扑面而來。

事實上,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難以耕作的低窪荒田。2018年,借著“五星達標”創建契機,泉畈村的村集體統一承包了這十幾畝荒田,挖坑種荷,引入清水,打造出了一片與古香榧樹群相連接的荷花塘休閑帶。

蝶變的並不隻這荷塘一隅。每逢春末夏初,村邊上一片千畝櫻桃林成為當地一道亮麗風景。“以前,村裡許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務農的村民們缺少經濟來源,收入微薄。”2008年,現任泉畈村黨總支書記何萍萍剛當上村主任。想著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他特地趕到嵊州去買櫻桃苗,學習種植技術。“當時,為了延長櫻桃採摘期,還嘗試著引進‘五月紅’等品種邊學邊種,就是為了給大家‘起個頭’、‘打個樣’。”何萍萍說。

漸漸地,在“帶頭人”們的引領下,櫻桃種植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泉畈也叫響了“諸暨櫻桃第一村”的美名。“村裡現在幾乎每戶人家都種櫻桃,種得好的人家,一畝收益可達5萬元。”何萍萍告訴記者,每逢旺季,從杭州、上海等長三角地區來採摘櫻桃的游客絡繹不絕。“旅游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民心聚,文明新風勁吹

要構架出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除了生活水平的提升,讓村民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最終落腳點。在泉畈村,新時代的“文明實踐”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百姓生活。

捎著家常味,帶著泥土氣,2018年,一處50年代建造的“沉睡”農房,搖身一變成了村裡的文化禮堂。每逢周末,村民陳飛紅便會召集民間文藝演出隊的成員,來到文化禮堂開始排練。“自從村裡有了文化禮堂,每逢節假日都有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陳飛紅說,“隻要鄉親們喜歡看,我們就一直演下去。”

當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被撬動,文明創建的一池春水也隨之被激活——紅十字分會、榧鄉紅櫻志願隊、“山娘舅”微調解組織、貼心人幫助志願隊等14個社會組織,為泉畈文明實踐提供著有效載體﹔一個個身穿著“榧鄉紅櫻”馬甲的志願者,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為村庄發展、鄰裡和諧、鄉風文明貢獻著一己之力。

泉畈村還專門設立了“泉匯”關愛基金,幫助村裡遇到緊急事件、因病致貧的家庭和孤寡老人。“除了黨員和鄉賢的熱心捐助,村裡荷花塘的日常收入,給景區工作的村民們發放了工資以后,也存入‘泉匯基金’。”這幾年,何萍萍親眼見証了“泉匯基金”規模的不斷壯大。截至七月底,該基金已累計籌集到40多萬元。

為了把賬本晒在陽光下,村裡的鄉風文明理事會負責對基金籌集、管理、使用進行嚴格監督把關,確保將每一分善款用在群眾急難處、需求處。

“在泉畈村,可見可感的一個變化是,村民們現在都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願意來報名參加志願活動,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正在形成。”趙家鎮黨委書記楊學鋒認為,正是這些引導村民崇德向善、促進鄉風文明的探索和實踐,將原本鬆散的基層力量凝聚起來,把“文明”的種子真正深植到了村民心中。

(責編:張帆、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