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塵彌漫的水晶作坊變身音樂滿屋的創客基地

金華浦江廿玖間裡,老房迎新生

徐賢飛、葉夢婷

2020年08月24日08:35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浦江廿玖間裡,老房迎新生

廿玖間裡,坐落在金華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浦江現存最大的單棟古建筑。廿玖間裡曾被當作水晶加工作坊用房,機器轟鳴、污水四溢、粉塵漫天。今天,我們再次走進它,已是浪漫滿屋。

廿玖間裡現在已有許多名號: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全國十大跨界創客基地、“兩美浙江”經典示范項目、浦江民謠基地等,還“藏”著飾品、木雕、刺繡等20家各類創意店。但在老村委會主任朱玉堂眼裡,廿玖間裡仍然是祖上留下的百年老屋。老朱為我們講述了這座清朝老屋的綠色故事。

它哭:加工水晶,老屋很“受傷”

新光村位於錢塘江流域壺源江支流茜溪邊上,依山傍水。朱家人在清代時就定居於此。新光村舊稱靈岩古庄園,由幾十幢古建筑組合而成,廿玖間裡是其中一幢,以29間房子而得名。

廿玖間裡是村裡最大的房子,住的人也最多。老朱兒時在這裡打鬧追逐、玩捉迷藏,小女兒朱翎也有同樣的童年記憶。

直到本世紀初,朱玉堂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水晶加工業我是參與引進來的。”朱玉堂回憶道,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杭州辦五金廠的他,有一天被鄉黨委書記和企辦主任叫回了老家。那時,鄰縣發展水晶加工業效益不錯,鄉干部看他在外闖蕩有經驗,就約他一起到上海請師傅。

浦江水晶加工業在幾年間就遍地開花,新光村更是水晶加工聚集地。280多戶人家500多人口的小村子,幾乎家家戶戶從事與水晶相關產業,或是辦水晶加工廠,或是出租房屋辦水晶作坊。

2002年,朱玉堂把杭州的工廠交給兒子管理后回到村裡,發現污染已經很嚴重。“我們村有300多家作坊,機器白天晚上都開著,吵得人頭痛。”朱玉堂說,可是大家也隻能忍。水晶產業那些年“很來錢”,村民光靠租房子一年就有好幾萬元收入。

那時候的廿玖間裡,因為面積大、房子多,受到的“摧殘”最深。“牆上都是亂搭亂拉的電線,屋頂飄著白色的粉塵,白色塑料布丟得一地,牛奶一樣的乳白色污水滿地都是,牆和柱子都腐爛了。”朱翎搶過老爸的話茬,“2008年回來一看,我差點哭了。沒想到廿玖間裡被破壞得那麼嚴重。”

2007年,朱玉堂已經當選新光村村委會主任。2009年,新光村也想過辦法挽救老屋,在村裡建了5個污水沉澱池,但收效甚微。2013年5月,我省在浦江打響“五水共治”第一槍。當年年底,廿玖間裡所有水晶作坊被騰空。

它笑:音樂滿屋,年輕人愛來

去年,朱翎關掉在廣東中山的工廠和店鋪,回到了新光村,開了一家飯庄。

下午2時,午間的生意已經結束。朱翎溜到廿玖間裡的潤德堂,聽聽鄉村音樂。聽到我們跟她父親在聊廿玖間裡的從前,忍不住插著話,和我們也聊開了。

陳青鬆和蔣曼莉也在。他倆一個是廿玖間裡青年創客基地的發起者、隊長,一個是廿玖間裡創客、掌櫃。他們都不是新光村人,現在卻愛廿玖間裡至深。

當年廿玖間裡騰空后,政府與農戶共同投資對老屋進行了修繕。建筑面積1910平方米、浦江現存最大的單棟老屋,陳青鬆深深地被廿玖間裡吸引。“洗去水晶污染后,廿玖間裡和新光村有很大賦能空間。”陳青鬆說。

陳青鬆和他的創客隊伍,把文青氣質、誠信經營、創意產品植入廿玖間裡。為讓廿玖間裡更具獨創性,陳青鬆專門請了4位鄉村民謠歌手駐唱,老屋裡天天有歌聲。

短短5年,廿玖間裡從一幢孤寂的老屋,變成了擁有20家創意無人商鋪、鄉村民謠基地的旅游景點﹔曾經隻有29位留守村民的新光村,已有一半人搬回村裡,全村有商鋪48個,民宿8家,飯館5家。盡管受疫情影響,今年6月游客量仍有7萬人次。村集體經濟盈余也從四五萬元增長到200多萬元。

“這一切的基礎是房屋清爽,村庄干淨。綠水青山才能打造出金山銀山來。”陳青鬆說。

蔣曼莉在廿玖間裡經營飾品店5年。她說,她與廿玖間裡共同成長了。蔣曼莉的店“廿玖間裡生活”,讓朱翎羨慕極了,也讓朱翎下定決心關掉廣東的工廠。

太陽西斜,廿玖間裡人越來越多。江蘇游客木木說,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到新光村了:“坐著聽聽音樂,發發呆,買點小東西。這裡有麗江的味道,又沒麗江的喧鬧,真的非常好。”

正在幫蔣曼莉改造店鋪的木工朱泉喜,現在成了村裡的紅人,大大小小商鋪的木匠活都找他,每天能賺300元。朱泉喜喜滋滋地說,現在賺的不比當年磨水晶少。

天色漸暗,朱翎開始張羅晚餐。廿玖間裡的人們,已調整到最好的狀態,迎接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光。

(責編:張帆、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