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長興在生態守護中不斷調優發展方式

咬定青山贏金山

葉詩蕾

2020年10月12日08:32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咬定青山贏金山

南太湖畔,湖州長興圖影濕地清波蕩漾,白鷺翩飛。曾幾何時,粗放的發展模式曾給這片太湖流域的重要生態涵養區造成了嚴重破壞。如今這裡華麗蛻變,引來了總投資251億元的太湖龍之夢樂園。

從污水橫流的荒地到重大項目的發展沃土,圖影濕地的美麗故事正是長興實現綠色崛起的一個縮影。這些年來,長興堅持工業強縣與生態立縣並舉,在生態守護中不斷調優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邊治污邊提升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走進位於長興縣和平鎮的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生產車間內一批批廢舊電池經過智能分選和破碎技術,分離出了含鉛物質、廢塑料和廢酸,回收處理后又“重生”成為新電池的原材料。這條閉環式綠色智能產業鏈每年可回收處理30萬噸廢舊蓄電池,並作為行業標准,為更多蓄電池企業提供綠色循環處理的解決方案。

由於歷史原因,長興工業經濟一度過多依賴傳統制造業,鉛蓄電池、非金屬礦物制品、紡織等傳統行業佔比近六成,產業層次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等問題日益突出。北邊織機污水、南邊石礦粉塵、西邊鉛酸排放、東邊農業面源污染的全域污染,曾是長興人心中的痛。

自2003年提出生態縣建設以來,長興實施“重規劃、定整治、力治污、強修復”等措施,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今年1月至8月,該縣PM2.5平均濃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空氣優良率91%,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縣控及以上監測斷面Ⅱ類、Ⅲ類水質斷面連續保持在100%,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比例68.2%。

與此同時,長興連續多年聚力傳統行業改造提升,先后對蓄電池、紡織、耐火、粉體、建材等15個傳統行業開展整治升級。近兩年更是加快推動全縣傳統行業綠色轉型,不斷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整治,越來越多的細分行業逐漸擺脫“低散亂”格局,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顯著提升。特別是蓄電池行業,通過“關、停、並、轉”,企業從175家減少到16家,產值卻增長11.7倍,通過建鏈補鏈,以蓄電池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如今已經發展成千億級的戰略產業集群。

今年1月至8月,長興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6.4%、7.6%,半年度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達12.7%。從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到如今的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長興用自己的實踐再次証明,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完全可以“魚和熊掌兼得”。

有顏值有布局

綠色之路行穩致遠

今年國慶假期,水口鄉顧渚景區的大唐不夜街正式開街。看表演、品美食,流光溢彩的夜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為水口這個長三角鄉村旅游集聚區再添活力。此前,鄉裡懸臼岕開展環境整治,群眾參與村庄改造的積極性很高,自發出資佔了改造資金的一半。漸入人心的綠色自覺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整治后,水口農家樂戶均年營業額達到80萬元。

為將高顏值的生態環境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顯著優勢,長興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推動綠色發展之路行穩致遠。在9月發布的湖州“五谷豐登”規劃中,長興水口顧渚“畫溪谷”入選首批“創谷”。這裡將以“文創+”為主題,打造科研創新和人才招引的新高地。

如何創新轉化,最大程度優化資源要素配置?長興的綠色發展布局遠不止此。2018年,長興出台工業平台邊界劃分實施意見,將全縣99.37平方公裡的工業區塊重新劃定邊界,土地、能耗等資源要素和政府扶持政策優先向六大工業平台傾斜。

在六大平台之一的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吉利整車項目焊裝車間已開始設備安裝,預計2021年一季度,吉利集團的最新車型將在這裡下線。總投資326億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車項目為何選擇落戶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負責人直言是看中了這裡相對成熟的產業基礎,“開發區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相關科研、人才資源也比較集聚,與項目發展需求高度契合。”

據悉,圍繞“4+3”重點產業體系,長興為每個工業平台確定重點發展方向,引導其錯位化、特色化發展。同時,嚴把重大平台項目准入關,入駐平台的項目在滿足能耗、排污、容積率等基本條件的基礎上,還必須滿足畝均稅收30萬元以上、投資強度400萬元以上、產值500萬元以上等條件,從源頭上確保項目高質量。

有了綠色發展的底氣,長興不斷引來重大項目。目前,該縣投資上億元的在建項目有百余個之多,除了吉利、龍之夢,還有愛康科技、浙能智慧產業園、天能產業園等一批投資數十億元、上百億元的高質量優質項目紛紛落戶,為該縣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責編:張帆、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