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磐安小山村以鄉村旅游做活美麗經濟

烏石老屋煉出“真金”

楊振華、傅穎杰

2020年10月13日08:24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烏石老屋煉出“真金”

“小青阿姨,再見!”秋日的中午,金華市磐安縣尖山鎮烏石村君光農家樂門口,老板娘厲琴琴熱情地與游客傅小青道別。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烏石村每天有2000多名游客入住,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更是一房難求。

地處深山的烏石村,千年來村民就地取材,以黑色玄武岩壘造房子,村裡保留有470間古民居。黑不溜秋的玄武岩煉不出金子,但烏石村村民憑借烏石老屋及周邊的綠水青山生態資源,找尋到了獨具特色的致富真經。

開起農家樂 山村迎巨變

兩年前,遠近聞名的“烏石村”還是個別稱,其本名叫管頭村。2018年底,磐安縣行政村規模調整,將管頭村等6個相鄰村合並為烏石村。

改名的背后,是這個深山小村10多年來對發展旅游的堅持。2005年9月28日,當時的管頭村首批4戶農家樂正式迎客,鄉村發展之路由此開啟。

為了這一天,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張威平已經鋪墊了10年。1995年,在廣東辦廠的張威平見不得老家人受窮,毅然放下生意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完成通村公路和環村道路硬化拓寬,統一實施老村改造,保留管頭烏石古民居群,退耕還林種花種樹……

這些舉動讓村民有些看不懂,他提出要開農家樂,支持者更是寥寥無幾。“窮鄉僻壤的,路還這麼差,誰會來住?”作為首批4戶開辦農家樂的業主之一,村民張金杰回憶道,“那時家裡房子剛造好,就想著試試看吧。”

不到一年時間,4戶農家樂關了一半。盡管村干部變著法子招攬游客,但是客源依然難以得到保障。2006年春天,一隊上海老年騎行客的到來,為村裡帶來轉機。從未見過的烏石老房子和優美的村庄環境,吸引他們住了下來,而村民的熱情好客打動了他們,當即牽線搭橋幫忙聯系了一位上海旅行社老板。

別致的古民居、熱情的村民和實惠的價格,讓“烏石農家樂”迅速在上海打出名氣。40多家旅行社先后與當時的管頭村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一波又一波“銀發族”團隊游客到來,一批又一批村民辦起了農家樂。

烏石老屋,曾是貧窮的象征。如今,普通烏石已然成“金”,烏石村80%村民從事農家樂行業,2019年接待游客8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近7萬元。

用心做服務 吸引回頭客

傅小青在烏石村頗有名氣,這位來自杭州的退休工人,被村民視為鄉親。過去兩年,傅小青到村裡住了9回,少則四五天,多則半個月,而每趟來,她都不是一個人,最少一次也帶了31個伙伴。

“不辣,不咸,偏淡,這裡的伙食很符合我們的口味。”傅小青告訴記者,她退休前從事服務行業,“小姐妹”多,每次一號召到烏石村,就能帶來鄰裡親朋好友等一大群人。更讓烏石村民感動的是,小青阿姨帶來這麼多客人,卻從不拿報酬。

傅小青的熱心,映襯的是烏石村民引以為豪的一個數據:90%的農家樂,做的都是回頭客生意。烏石農家樂為此想方設法改進服務。

村裡成立了“烏石村農家樂服務中心”,創新性提出“四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對外營銷、統一接團分客、統一收費標准、統一結算賬目,改變了村民過去“各自為戰”的無序局面,讓全村人抱團致富。

近年來,隨著農家樂全面提升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優化完善,烏石農家樂和民宿針對不同群體推出個性化服務,“四統一”模式適時取消。烏石村又在游客服務和鄉村治理上,創新推出“兩先調解”和“管頭管事”等模式。

“村民與外地游客發生糾紛先從村民身上找原因,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發生糾紛先從黨員干部身上找原因。”烏石村“管頭管事”治調主管厲偉堯說,他的電話號碼貼滿了烏石村各處顯眼的位置。目前,“管頭管事”志願隊伍有48人,還參與消防治安等村內所有事務的管理,已成為深得群眾和游客認可的綜治團隊。

烏石村的發展熱力已經輻射周邊:尖山鎮橫路村的烏石老屋建筑群成為后起之秀﹔湖上村受到啟發,打造“滬上人家”品牌,建成規模僅次於烏石村的農家樂特色村﹔相鄰的玉山鎮、尚湖鎮、九和鄉,也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責編:張帆、王麗瑋)

原創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