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28°00′、東經120°42′,全球才俊雲集,溫州光彩熠熠。此刻,來自96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的青年科學家代表等,正以科學之名叩響通往世界中心的大門﹔而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便是他們推開這扇大門的金鑰匙。
從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誕生”,到杭紹甬科創大走廊“聯姻”,從之江、良渚、湖畔等省級實驗室多點“開花”,到未來科技城全面“起飛”……闖蕩天下的變通與堅守傳統的固執,百越之地的草莽與吳越文化的雅致,皆見証了浙江日益勃興的創新浪潮。
浪靜時,“她”埋頭開墾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潛心澆筑人才“蓄水池”,宛如靜若處子的西子湖﹔風起時,“她”傲然屹立於科技革命的潮頭浪尖,跑出創新驅動“加速度”,按下產業升級“快捷鍵”,恰似激流勇進的錢塘江。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身處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浙江克難攻堅,走出了一個個堅實的腳印,畫出了一條條創新發展的遞增曲線。
聚焦改革賦能,營造創新創業生態
2006年,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自主創新工作會議上提出“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的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浙江聚焦改革賦能,營造創新創業生態,大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資源小省”到“經濟大省”,民營經濟為浙江注入了汩汩動力。在外部挑戰愈發嚴峻的形勢下,浙江民企如何爬坡過坎突出重圍、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取勝?破題點是創新。
疫情期間,浙江在全國率先推出“企業碼”,為政府及有關方面精准服務企業搭建數字化平台,並通過多系統協同和數據資源集成利用,實現企業服務“最多跑一次”﹔金華通過“金碼名片+服務賦能”,為40多家優秀企業提供數字化“金名片”、免費智能化改造問診等6項專屬服務﹔德清通過“碼上直辦”,為75家企業審核發放技改項目補助資金6000多萬元,時間縮短近30天……
乘著創新的東風,浙江在今年疫情大考面前,經濟實現逆勢增長。數據顯示,1至6月,浙江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2.3%,增速高於固定資產投資8.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5%,增速高於規上工業3.2個百分點。
“我在甌江畔買了房子,以后就不走了,要在溫州‘干’到底,為溫州做貢獻。”9月上旬,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金振民在溫州參加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重點活動時感慨地說。作為人才引進成果之一,金振民將加盟溫州大學,而吸引他留下的,正是當地優良的創業環境。
政府不僅要懂技術、懂人才,更要懂城市,創新創業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培育並壯大了阿裡巴巴、新華三集團、海康威視等一大批骨干企業的杭州高新區(濱江),就是浙江創業創新生態圈的生動演繹。
智慧車間生產忙。沈勇強 攝
該區科技局負責人表示,濱江針對不同類別產業和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量身定制個性化服務,構建了“從一張桌到一間房、一層樓、一幢樓,再到一個園區”的企業培育機制,引領帶動杭州乃至浙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濱江區就是要做好適合每個企業的鞋子,小企業穿小鞋子,大企業穿大鞋子,企業穿上合腳的鞋子才能健步如飛。”
產業創新是浙江創新強省建設的主戰場。如何整合創新資源要素,營造高層次產業創新生態?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浙江的“殺手锏”。
嘉興市秀洲高新區光伏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便是其中的“模范生”。它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創新資源,打造了“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創業創新生態服務體系。目前該綜合體已集聚創新服務機構86家,培育關聯產業高新技術企業38家、省科技型企業126家。借助政府搭建的舞台,浙江民企唱出了一出出好戲。
累計發放26.6億元,服務企業23545家97591次……“科技創新券”自2015年實施以來,浙江不少草根民企享受到了專業科技團隊的服務,敲開了科技創新的大門。科技金融體系的構建,也為民企創新提供了強勁動力。近年來,浙江創新引領基金等科技投資基金加速擴張,各類創投機構達1800多家,管理資本超過6800億元。
此外,從《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訂,到出台“科技新政50條”,一系列“含金量”滿滿的舉措,也為創新浙江提供了強大支持。
提升平台能級,強化創新源頭供給
以杭州文一路為主軸,東起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至浙江農林大學,在長達約33公裡的地帶,分布著眾多高能級科創主體。這條城西科創大走廊,如今已成為杭州的創業創新高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啟動建設四年多來,該區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是浙江全省的2.5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全省四分之一。
近年來,浙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重大科研平台,打造區域創新生態,加快創新要素集聚,增加科技創新源頭供給。2018年,浙江發布大灣區建設計劃,構筑“一港、兩極、三廊、四新區”的空間格局。其中“三廊”即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嘉興G60科創走廊。
一條條走廊串聯起名校名企名城,成為浙江面向未來、決勝未來的全新平台。去年,浙江三大科創走廊簽署合作協議,在產業資源共享、技術、市場、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方面開展合作,進一步優化區域產業鏈、創新鏈,推動建立協同高效的區域創新體系。
臨安青山湖科技城位於杭州城西科創走廊上。臨安區委宣傳部供圖
如果科創走廊是一條項鏈,那創新平台便是鑲嵌其間的明珠。
“實驗室成立之初隻有三五個人,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幾百人的團隊。”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介紹。強大的陣容釋放了強大的創新動能,之江實驗室聚焦智能計算開展了前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重要創新成果。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是G60科創走廊主引擎之一,也是浙江第一家省校共建新型創新載體,2005年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親自謀劃、直接推動及大力支持下成立。建成以來,研究院產學研成果突出,目前已在多個關鍵領域設立了50多個創新研發平台,孵化高科技企業1000余家,約10%的企業入選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年貢獻稅收超10億元。
9月18日上午,寧波人才科技周開幕。重大人才科技平台項目簽約儀式上,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與寧波大學戰略合作簽約。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供圖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在高層次人才和新型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企業科創平台等高能級科創平台的支撐下,浙江上演了人才加速集聚的生動畫面。
2019年,浙江11個設區市全部實現人才淨流入,杭州、寧波兩地的中高端人才淨流入率分居全國第一、二位,新當選兩院院士7人,創歷史新高。就在近日,又有7位頂尖人才入選浙江首批“鯤鵬行動”,獲得“一人一策”的支持。自去年浙江啟動“鯤鵬行動”以來,這一重磅人才工程就備受矚目。
如今的浙江,力求在創新平台上提能造峰,在創新人才上集聚裂變,在創新主體上倍增提質,在創新生態上爭創一流,努力交出創新高分報表。
創新孵化鏈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公司在科技園誕生,在科技園長大,如今已成長為行業的‘獨角獸’,去年銷售額達到了131.2億元!”溫州大賣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尚杰興奮地說。
這個行業“獨角獸”公司,位於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內。近年來,立足該科技園平台,溫州不少科技成果實現了轉化,破解了行業領域內不少高精尖技術難題。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光子集成(溫州)創新研究院在此落地后,催生了14個產業項目,其中PDA(光子設計自動化)項目研發破解了集成電路行業“卡脖子”的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如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科技成果轉化如何從一種創新走向“另一種創新”?浙江對此進行了不懈探索。
2016年11月,科技部批復同意浙江省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並提出將其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術轉移樞紐。敢為人先的浙江,再一次站上了改革的潮頭。
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孵化器是承接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成果落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州市委網信辦供圖
2017年3月,浙江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明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獎勵制度,支持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從制度層面為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撐腰”。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主體,浙江通過構建孵化鏈、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
作為嘉興市特色小鎮“畝均效益”的“領跑者”,嘉興運河智慧小鎮為科技企業和人才項目構建了全周期生態服務體系及成長發展的空間。自創建以來,小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億元,入駐創業單位387家,集聚“海歸”等創業“新四軍”人員640人。
龍頭企業的牽引,是激發高新技術產業活力的關鍵。湖州市德清縣科技局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大力培育優質高新技術企業,壯大了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主體實力。今年初以來,該縣新認定省級科技型企業192家,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68家,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43%,均創歷史新高。
金融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源頭活水。浙江省設立創新引領基金,大力推廣應用創新券,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增加了產學研合作的“粘性”。
市場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基礎保障。浙江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融合,著力構建全方位、全流程、多維度的科技大市場,加快建設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3.0版。持續打響科技成果“浙江拍(拍賣會)”、技術需求“張榜招賢”、軍民融合科技合作等活動。
“浙江於2002年創辦了網上技術市場,開創了國內技術交易的先河!”浙江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浙江多年致力於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的建設,讓科技資源充分釋放效能。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計競拍科技成果上千項,總成交價超20億元。
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成為助推浙江經濟實現高質量躍升的智力源泉。去年,浙江新設民營企業47萬戶,民間投資佔總投資比例超六成。今年上半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422億元,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2.1%,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6.0%,呈現了強勁發展勢頭。
當科技、人才、平台的“馬車”,裝上創新驅動的“發動機”,浙江民營經濟強大的內生動力被持續點燃。集眾智,匯眾力,浙江創新之勢已蔚然成風。
《德清踐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縣域方案》發布 人民網杭州6月26日電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資貿易人洽談會開幕。本次德洽會以“數智共建 德創未來”為主題,以“經貿合作精准洽談、高端人才強力聚引、營商環境優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廣”為主要內容,以“數智共建”為基底,以“線…【詳細】
浙江:到2025年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9以內 人民網杭州6月25日電 (王蕭蕭)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舉行了“守好‘紅色根脈’,打造‘重要窗口’”主題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王蕭蕭攝 發布會結合“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新時代以來的…【詳細】
2021浙江高考分數線公布:普通類一段線495分 二段線266分 人民網杭州6月25日電 (王蕭蕭)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績及分數線公布。普通類: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錄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網站(www.zjzs.net)、浙江考試微信或浙裡辦APP,憑准…【詳細】
6月26日,航拍中國動漫博物館。該館通體呈白色,形似祥雲。人民網 章勇濤攝 中國動漫博物館6月26日正式開館 人民網杭州6月26日電 (王蕭蕭)6月26日上午,全國首家“國字號”動漫博物館——中國動漫博物館在杭州正式開館。 據了解,中國動漫博物館是經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國動畫學會批准成立的“國字號”動漫博物館,也是杭州打造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和“動漫之…【詳細】
浙江桐廬:5G賦能促畬鄉蝶變 一畝田、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在浙江桐廬莪山畬族鄉沈冠村,村民們靠種田養魚就走上了致富路。 “過去,我們村每畝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實現萬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黨總支書記黃金源說。 稻田裡的傳感器可實時收集數據。人…【詳細】
慶祝建黨100周年大型誦讀活動。人民網 章勇濤攝 “黨旗下的誦讀”系列活動在杭州富陽啟動 6月24日晚,“黨旗下的誦讀”系列活動在杭州市富陽區龍門古鎮啟動。 作為“黨旗下的誦讀”系列活動的開篇首場活動,《筑夢富春·黨旗下的誦讀》由“初心”“奮斗”“征程”三個篇章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結合朗誦、紅色話劇、歌舞等多種藝…【詳細】
“雙西”合璧精彩蝶變 “杭州西湖日”活動正式啟幕 人民網杭州6月24日電 (金忠耀)今天下午,慶祝杭州西湖申遺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體化保護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動正式啟幕。 行吟山水,一湖瀲灩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被…【詳細】
浙江泰順:科技特派員送技術下鄉,助農共富裕 科技扶貧,建功立業。在浙江泰順縣,助農致富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員走進泰順田間地頭,到今年已是18個春秋。科技特派員們以黨建為引領,以“科技e聯”黨建聯盟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詳細】